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大全 > 佛语禅意

佛心禅语名句赏析(精选150句)

2022-03-29互联网 佛语禅意 手机版

1、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金刚经》

2、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宝箧经》

3、夫善恶之本,皆心所为。《分别功德论》卷三

4、一念之间,悉包法界。《华严经》豢一,世主妙严品

5、即相即真。(唐)曹山本寂禅师《五灯会元》卷十三

6、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正洪念处经》卷六十一

7、一切诸国土,皆随业力生。《华严经》卷六,世界成就品

8、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维摩经》卷上,弟子品

9、离心求法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唐)大珠慧海禅师

10、不知不见,如是知见。《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

11、众生身中种种诸法,意为先导,意最速疾。《密严经》卷上

12、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有佛种。《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13、心为系缚解脱本,是故说心为第一。《正法念处经》卷二十

14、心导世间。(古印度)尊者众贤《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卷七

15、心集无边业,庄严诸世间。《华严经》卷七十一,入法界品

16、一切众生是如来藏,普贤菩萨体性遍故。《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17、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18、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古印度)世亲《佛性论》卷一

19、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治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杂藏经》

20、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华严经》卷七,世界成就品

21、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为无量烦恼覆,如瓶中灯。《央掘魔罗经》卷四

22、染净由心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杂阿含经》卷十,第252经

23、一切众生之心,常自在行,为心所使,为心所缚。《正法念处经》卷五

24、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华严经》卷十九,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

25、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楞伽经》卷四

26、舍离一切相,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楞伽经》卷二

27、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维摩经》卷上,佛国品

28、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华严经》卷一,世主妙严品

29、三十二相本非相,了相非相为实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30、心动摇时魔即随缚,心不动摇魔即随解。《杂阿含经》卷四十三,第1164经

31、犹如梦中所见事等,皆虚妄现,都无一实,一切皆是识心所为。《广百论》

32、若不为心使,而能使于心,则能除烦恼,如日出无暗。《正法念处经》卷五

33、世及出世间,一切由心造,犹如工画师,巧善皆成就。《妙法圣念处经》卷四

34、分别不相应,依他即清净,所住离分别,转依即真如。《大乘入楞伽经》卷六

35、天见宝庄严,人见为清水,鱼见为窟宅,鬼见为脓血。《顺正理论》卷五十三

36、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唐)湛然《金刚经》

37、廓彻十方自性境界,触事全真。(宋)真净克文禅师《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三

38、能取及所取,一切唯是心。二种从心现,无有我我所。《大乘入楞伽经》卷五

39、尘相虚无,从心所生,了无自性,名为无相。(唐)法藏《华严义海百门》

40、三界唯是心,分别二自性,转依离人、法,是则为真如。《大乘入楞伽经》卷六

41、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42、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八

43、真该妄本,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唐)法藏《修华严妄尽还源观》

44、身缚尚可解,心缚不可脱。心既为欲缚,常受诸苦恼。《正法念处经》卷三十二

45、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六祖坛经·机缘品》

46、妄有非实故,与所见不同。由境相虚妄,能缘亦非有。(古印度)陈那《掌中论》

47、识者是身之主.遍行诸体,身有所为,莫不由识。《大宝积经》卷--。,贤护长者会

48、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一

49、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犹是对外道邪见人说。(唐)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50、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51、眼不见色尘,意不知诸法。此名最上实,世人不能度。(古印度)龙树《般若灯论》

52、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不增不减经》

53、一一尘中有,十方三世法。一一尘中有,无量种佛刹。《华严经》卷四十九,普贤行品

54、一切诸佛刹,庄严悉圆满,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55、一切诸法,心为上首,若知于心,则能得知一切诸法。《大乘宝云经》卷五,安乐行品

56、三性一际,举一全收;真妄互融,性无障碍。(唐)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57、真该妄本,妄彻真源;性相融通,无障无碍。(唐)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58、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梁)傅翕《传灯录》卷二十七

59、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计,若了所知无,能知即非有。《大乘密严经》卷上,妙身生品

60、诸烦恼藏覆如来性,性不明净,若离一切烦恼云覆,如来之性净如满月。《鼓经》卷下

61、一切众生色心实相,从本以来,常是毗卢遮那平等智身。(唐)一行《大日经义释》卷一

62、众生由于内心的污染而污染,众生透过内心的净化而净化。南传《相应部》Ⅲ,P.D.S版

63、如来藏不老不死、无量无边、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大宝积经》卷三十二,出现光明会

64、心持世间去,心拘引世间,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9经

65、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八

66、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华严经》卷十三,须弥顶上偈赞品

67、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微密品第八

68、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

69、男女性相本来空,妄执随缘生二相。真性本无男女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70、碍处非墙壁,通处勿虚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来同,(唐)长沙景岑禅师《传灯录》卷十

71、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卷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

72、若见见世间,见则世间相,如实等无异,此名真见者。《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

73、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古印度)弥勒《辨中边论》卷下

74、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心法犹如幻,世间亦如是。《华严经》卷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

75、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大乘密严经》卷下,阿赖耶微密品

76、若不从一念至一念,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涅槃。《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解诸法品

77、观如来界五种功德:不可说,无二相,过一异,过觉观境界,一切处一味。《无上依经》卷上

78、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应得成佛。(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79、五蕴五大种,六根及六处,无知烦恼暗,自性悉清净。《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三

80、夫心者,为诸法总持之门,作万有真实之性,故称第一义谛。(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九十四

81、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圆觉经》卷上

82、一切唯心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则能净一切刹、人一切刹。四十华严卷六

83、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唐)玄觉《永嘉证道歌》

84、佛祖慧命,只有八个字包括无余: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明)憨山《梦游集》卷四,示周锡孺

85、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大方等如来藏经》佛言

86、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87、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人,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唐)澄观《华严经大疏》卷二

88、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大方等如来藏经》

89、心虽成二分,而心无二相,如刀不自割,如指不自触,而心不自见,其事亦如是。《大乘入楞伽经》卷七

90、由心故作恶,由心有果报。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诳众生,将来向恶处。《正法念处经》卷十五

91、心如幻化,驰骋六情,而常妄想,分别诸法。犹如世人,驰走空聚,六贼所害,愚不知避。《金光明经》卷二

92、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心地观经》卷三,厌舍品

93、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北齐)慧可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三

94、是法身者,纯一无二,无漏无为,应当修证。诸有为法从无为生。如是真实,无净无染,无念无依。《佛说法身经》

95、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坛经·般若品》

96、观一切法皆依于心,心为自性,心为上首。能摄受心,善调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摄此一切诸法。《佛说宝雨经》卷二

97、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性穷相表,相达性源。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一,序

98、万法唯心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等。(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99、一切法,即是一切有情心。有情心烦恼种性,即是菩提性,即是本性真净,即是四智菩提。《曼殊师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二

100、你一念心疑,被地来碍;你一念心爱,被水来溺;你一念心瞋,被火来烧。你一念心喜,被风来飘。《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101、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华严经》卷十九

102、分别迷惑相,是名依他起;相中所有名,是则为妄计;诸缘法和合,分别于名相,此等皆不生,是则圆成实。《大乘入楞伽经》卷六

103、心宰、心生、心造在这六尺之躯的众生体内,我说即是世界、世界的生起与寂灭,以及走向世界寂灭之道。《增支部》第二册,218页

104、若转得自己,则一切粗重境来,皆作得主宰。……若作得主宰,即是不变易,若作主宰不得,即是变易也。(唐)曹山本寂禅师

105、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人我性,我性共同如来合。(唐)玄觉《永嘉证道歌》

106、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华严经》卷七,世界成就品

107、设一切众生,于一念中悉成正觉,与不成正觉等无有异。何以故?菩提无相故,若无有相,则无增无减。《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

108、名因于相生,相从因缘起,以诸形相故,而起于分别。分别从二因:外相、心习气。第七末那识,应知亦复然。《大乘密严经》卷上,生身品

109、应当修习无相正观,无相能伏妄想。唯现实性,不见实相,一切诸法,体本空寂,无见无知,是名正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110、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默到,所往如响应。欲、色、无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法句经》卷下,生死品

111、佛性有六,何等为六?一常,二净,三实,四善,五当见,六真。复有七事,一者可证,余六如上。《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菩萨品

112、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楞伽经》卷二

113、如众翳者同于一处,见各差别,互不相碍,皆由眼翳,不见正色。众生亦尔。色性无碍,心缘异故,蔽于正见,不了真实。《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114、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华严经》卷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

115、如来之藏,全体是一众生一毛孔性,全体是一众生一切毛孔性;如毛孔性,其余一切所有世间一一法性,亦复如是。(陈)慧思《大乘止观》卷一

116、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

117、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圆觉经》卷上

118、若观无相法,无相即为相。若言修无相,即非修无相。若舍诸贪着,名之为无相。取是舍贪相,则为无解脱。(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四

119、瓶、衣、车乘等,名言所分别,色相虽可说,体性无所有。世间众色法,但相无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无实事。《大乘密严经》卷下,阿赖耶微密品

120、此土初祖云: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贵一物,即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则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谤。(唐)百丈怀海禅师《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121、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甚深秘密之义。《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菩萨品

122、所言藏者,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为藏。(古印度)世亲《佛性论》卷二

123、如来藏、佛性、法身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卷五十一,如来出现品

124、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人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华严经》卷十七,初发心功德品

125、一切广大诸刹土,如影如幻亦如焰,十方不见所从生,亦复无来无去处,灭坏生成互循环,于虚空中无暂已。莫不皆由清净愿,广大业力之所持。《华严经》卷六,世界成就品

126、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法然具足萨婆若,心数心王遍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日本)空海《即身成佛义》

127、心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恶,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轮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行即为,受其善报,如影随形。《增一阿含经》卷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

128、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成众生色心,是众生根本。《仁王般若经》卷上

129、何由无四大,地水火风灭?何由无粗细,及长短好丑。何由无名色,永灭无有余?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此灭四亦灭,粗细好丑灭,于此名色灭,识灭余亦灭。《长阿含经》卷十六,《坚固经》

130、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华严经》卷五十一,如来出现品

131、种种世间皆由心造。心不自见,若善若恶悉由心起。心性回转如旋火轮,易转如马,能烧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观,于念不动,不随心行,令心随己。若能伏心,则伏众法。《胜天王般若经》卷二

132、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狮子吼菩萨品

133、一切凡夫有二种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着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布想,无有着想。一切凡夫恶觉观故,于世流布想生于着想。一切圣人善觉观故,于世流布想不生着想。《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七,迦叶菩萨品

134、心将世间去,心为染着,心起自在。比丘,彼将世间去,彼为染着,彼起自在。比丘,多闻圣弟子非心将去,非心染着,非心自在。比丘,多闻圣弟子不随心自在,而心随多闻圣弟子。《中阿含经》卷四十五,《心经》

135、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未法身。世尊,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胜鬘经》

136、眼前一念瞋相,即是怪蟒之形;眼前一念贪相,即是饿鬼之形。无形之因念甚小,有形之果报甚大。一念之微,识田持之,历千万劫,终不遗失。如一比丘,以智慧故,身有光明;以妄误故,口流蛆出。(明)袁宗道《西方合论序》

137、譬如人,于梦中,得佛道,度众生,此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复然,坐道场,无所得。若不得,则不有,明、无明,同一相。知如是,为世尊。众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众生,菩萨众,亦不二。知如是,为世尊。《诸法无行经》

138、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139、若性德本具,如木中火,不成事用,须假修德,如遇因缘,方能显现;是以因修显性,以性成修,若本无性,修亦不成,修性无二,和合方备。又内有本觉,常熏圣种,外仗善缘,助开觉智,有内阙外,菩提不圆。(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五

140、犹如金在矿,处石不堪用,销炼得真金,作众庄严具。赖耶性清净,妄识所熏习,圆镜智相应,如日出云翳。平等真法界,佛与众生如,非断亦非常,大悲恒不尽。诸佛法性身,本觉自然智,是真胜义谛,唯佛方证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十

141、佛教认为外在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固然很好,更重要的是内心也要有好地理。也就是内心有:良好的通风——思路通达;良好的阳光——热心开朗;良好的视野——展望未来;良好的通路一菩提正道,这就是内心最好的龙穴。(当代)星云《佛光教科书》

142、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有二法难可了知:渭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胜鬘经》

143、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非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不离幻色即见空,即此真如含一切。一念照入于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于一境内一切智,于一智中诸境界,只用一念观诸境,一切诸境同时会。时处帝网现重重,一切智通无挂碍。(唐)法顺《漩澓颂》

144、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六祖坛经·疑问品》

145、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无何等性?所谓无相性、无尽性、无生性、无灭性、无我性、无非我性、无众生性、无非众生性,无菩提性、无法界性、无虚空性,亦复无有成正觉性。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

146、略说以十种因缘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现成、当成。何者为十?所谓:如来神力故,法应如是故,一切众生行业故,一切菩萨成一切智所得故,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萨严净国土愿力故,一切菩萨成就不退行愿故,一切菩萨清净胜解自在故,一切如来善根所流及一切诸佛成道时自在势力故,普贤菩萨自在愿力故。《华严经》卷六,世界成就品

147、谓如有一端正女人,种种庄严来人众会。有见起敬,有见起贪,有见起瞋,有见起嫉,有见起厌,有见起悲,有见生舍。应知此中子见起敬,诸耽欲者见而起贪,诸怨憎者见而起瞋,诸同夫者见而起嫉,诸有修习不净观者见而起厌,诸离欲仙见起悲愍,作如是念:此妙色相不久当为无常所灭,诸阿罗汉见而生舍,由此故知境无实体。《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五十六

148、观相云何?依依他性以遣分别性,依彼真如遣依他性。……何以故?若所分别名、义是有,能分别缘此名、义,可说是有;由名义无所有,分别因缘既定是无,能分别体亦无所有。此中分别既无,言说亦不可得,则人依他无生性。菩萨见此有、无无所有,则入三无性非安立谛。此三性中,分别性是实亦则空,依他性是假非实非空;真实一性是实非空。(唐)智俨《华严五十问要答》卷下

149、性起者,谓法界性全体起为一切诸法也。法相宗说真如一向凝然不变,故无性起义。此宗所说真性,湛然灵明,全体即用,故法尔常为万法,法尔常自寂然。……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全是性起,性外更无别法。所以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相即相入,无碍熔融,具十玄门,重重无尽,良由全是陆起也。…—依体起用,名为陛起。(唐)宗密《普贤行愿品疏抄》卷一

150、是心如幻,以忆想分别故,起种种业,受种种身。又大迦叶,心去如风,不可捉故;心如流水,生灭不住故;心如灯焰,众缘有故;是心如电,念念灭故;心如虚空,客尘污故;心如猕猴,贪六欲故;心如画师,能起种种业因缘故;心不一定,随逐种种诸烦恼故;心如大王,一切诸法增上主故;心常独行,无二无伴,无有二心能一时故;心如怨家,能与一切诸苦恼故;心如狂象,蹈诸土舍,能坏一切诸善根故;心如吞钩,苦中生乐想故;是心如梦,于无我中生我想故;心如苍蝇,于不净中起净想故;心如恶贼,能与种种拷掠苦故;心如恶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贪恚所坏故;心如盗贼,劫一切善根故;心常贪色,如蛾投火;心常贪声,如军久行,乐胜鼓音;心常贪香,如猪喜乐不净中卧;心常贪味,如小女人乐着美食;心常贪触,如蝇着油。《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