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大全 > 佛语禅意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道路(精选99句)

2022-07-13互联网 佛语禅意 手机版

1、【佛心禅语】 佛能包容天下事 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这是永远不变 的真理。

2、第一善知识,能呵责过患者是。如誉我,非上师也。此为要门口诀。(古印度)阿底峡胜进心·出离心·菩提心

3、【佛心禅语】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 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4、【佛心禅语】 为他人着想就是在为自己着想 佛说,是非的原则是将心比心,要经常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一想。

5、【佛心禅语】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 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6、【佛心禅语】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 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7、另一位朋友的合作关系论:1.与德才兼备者放心合作;2.与有德无才者放手合作;3.与有才无德者放胆合作。

8、【天道变化】 天道的变化总是祸福相依,失意与得意总是交相而来,有福时要居安 思危,有祸时要会摆脱厄运。

9、【慈悲喜舍、予乐拔苦】 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难之行,予乐拔苦,缔造清新洁净之慈济世 界,为修佛之道。

10、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习、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

11、【佛心禅语】 有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坛经·顿渐第八》

12、【佛心禅语】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幺随缘度此生。三寸气消谁是主,百年身后谩虚名。一《筠州洞山悟本禅师录》

13、【佛心禅语】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印光法师)

14、【佛心禅语】 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佛陀的格言》

15、【佛心禅语】 快乐在于找到内在的纯粹和自由,快乐不是费尽心机计算出的结果,而是一个无心而求的美好过程。

16、【佛心禅语】 悟与不悟,佛性就在那里,或悲或智,与你同体光明,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

17、【佛心禅语】 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讲良心不是由于社会的强迫,而是出自对自身生命的关怀和承担。——净慧

18、【佛心禅语】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就是那份无形、无染而无求的爱。——证严法师

19、【佛心禅语】 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而对人“恭敬”的人,就是在“庄严”自己。——海涛法师

20、【佛心禅语】 眼中无翳休挑刮,镜上无尘不用磨。信脚出门行大路,横担拄杖唱山歌。——《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21、【佛心禅语】 终日相逢无半面,刚然千里有知音。不须格外论奇特,只此全机耀古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22、【佛心禅语】 觅心无处更何安?嚼碎通红铁一团。纵使眼开张意气,争如不受老胡谩。——《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23、【佛心禅语】 透明:水具备透明的特质,心的本质也是透明与光明。犹如镜面能映照万物,水晶能折射各色光芒。

24、【佛心禅语】 通身是眼见不及,通身是耳闻不彻,通身是口说不着,通身是心鉴不出。——《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25、【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能够做到的事情才说出来,不要凭空乱说话,虚伪而没有诚信的行为是被智者所摒弃的。

26、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民国)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药师本愿经重刻跋》

27、“意业”,指意念所起之业,也分善恶,如贪欲、嗔恚、邪见等,都是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等,则为善业。

28、【佛语禅心】“我们可以缺钱、缺衣、少食,可是千万别缺德”,“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29、【前世】人若能转世,世间若真有轮回,那么,我们的前生曾会是什么?【佛说】: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

30、【励志贴士】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代发展快,不竞争遭殃。同他人比,拼搏并坚强。平来较量,人生方辉煌。

31、【及时行善】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与导人向善的事。

32、【如何真正体悟道理】我们常常在听道理、讲道理,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体会道理中的真粹?什么才是真正的体会呢?

33、【禅语悟道】不杀害生命,不欺蒙众生,只愿利益有情。轮回中的一切芸芸众生,皆是往昔曾做过我们的大恩父母。

34、一件东西能充分使用时,就会突显它生命价值的存在;如不加以爱护惜用而任意毁坏丢弃,就如同扼杀了它的生命。

35、一生处在底层,默默地支撑起上层的风光。熬出能见度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被抛弃的时候,这,或许就是根的宿命。

36、上帝将编好的剧本交给欲望这个全能的导演,然后舞台的大幕缓缓拉开,一场注定没有观众的大戏开始在人类上演。

37、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观诸世间,无生不终,欲离生死,当行道真。《法句经》卷上,世俗品

38、世间的盗贼偷窃东西,不一定会把东西都偷光。但只要一念嗔心起,心中的“嗔贼”就会把一切功德偷得无影无踪。

39、也许有的事情、有的人还是不尽如人意,但如果懂得包容,我们自己的心情会轻松很多。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40、于正法中生起药想,于和尚阿阁黎所生起佛想,于自身所起病人想,于说法者起明医想。《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

41、人活着,不应活得那么苦闷,人死了,不应死得那么伤感,哪怕生命只一朵花开的时间,也要像花一样灿烂地绽放。

42、人的爱好,在生死关头总会拯救他。因为漫长的时光是无法打发的,这些爱好,可以与时间为敌。雪小禅《瘦金体》

43、人营妻子,不观病法,死命卒至,如水湍聚。父子不救,余亲何望?命尽怙亲,如盲守灯。《法句经》卷下,道行品

44、人都有过去,也都难免会犯错,但是及时改正错误,就可以去除前愆,甚至超凡入圣,成圣成贤,作为人世的典范。

45、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民国)太虚《怎样建设人间佛教》

46、人需要爱,太严则会冲失了爱。有理的时候,气度更要宽和,才能圆融爱,烘托“理”。所以做人宜“外和内正”。

47、仁慈、善良的人,以乐人之乐为乐、利人之利为利,此即真正的智慧;如果以利己之利为利,则只是聪明而非智慧。

48、以应萨婆若心,不着一切法,观一切法性,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五,问乘品

49、佛法是需要修证的,一个人去修证、实践佛法不一定能成佛,但一个不去修证、实践的学佛者则绝不可能获得解脱。

50、佛经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设作恶者能翻然醒悟,从此改邪归正,“后必得道”,成为一个真正的善人。

51、佛陀常教导我们:要安分守己,守住清净无为的心,让心时时寂静。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着和乐的日子。

52、修行人要发大愿、立大志。只有把自己这一点点心力都奉献给众生,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动力去战胜困难、攀登高峰。

53、内心的淸明与宁静对于禅修者至关重要,是不可缺少的法宝,惟有宁静淸明才能专注一切、惟有柔顺才能融化一切。

54、原夫真参实悟者,先须叩己,发辉本有之灵明;后必遇人,究彻向上之巴鼻。(明)慧经《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卷四

55、参禅的基本要求:见地要透,功夫要稳,悟境要高。修道要具足三种心:信心、精进心、长远心。这三者缺一不可。

56、在生活中,一个懂得爱护自己的人,就是要相信自己,爱惜自己,无论是怎样的生命,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景。

57、多数人的心都是迷信的。迷信自己的人,总以为天下唯我独尊,唯有我能力最强。人应该相信自己,但是不可执著。

58、大殿外,晴天万里无云。庭园青绿,于清新中蕴蓄着宁谧,多美好的晨景。此时此景即常寂光土,更向何处觅净土?

59、大话要从实行中出,方有益。学问须从实践中出,方能自利利人。否则学问愈大,愈易坏事。《印光法师文钞三编》

60、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法句经》卷上,恶行品

61、学会宽容,便是真的领悟了生命的内涵,便能站到比别人更高的位置,看问题和处理事来也会比别人更加透彻有效。

62、学问会扼杀人的灵性,使人走上不归路,不论是世间学问,还是佛门学问。只可信仰驾驭学问,不可学问脱离信仰。

63、对于有意识地去生活者而言,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之旅,但对于无意识地去生活的人来说,人生的确是一种大的惩罚。

64、对活着的生命而言,绝对的静是不存在的,静本身,也常常是一种思想和情绪的流露,是心灵的另一种形式的回音。

65、当知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66、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不要把人与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起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地接受。

67、忏修黑白为下根戒;于福慧资粮无贪,知一切如幻,为中根戒;修一切善不求福慧,见空性,乃上根戒也。——佚名

68、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性穷相表,相达性源。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一,序

69、恶言骂詈,侨陵蔑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给忍恶,疾怨自灭。《法句经》卷上,言语品

70、成功皆有理由,失败均有原因。人生总是面临成功失败的交替,无论何种理由和原因都需要一颗强大的心灵去承受。

71、所以说,同样的人生,同样的忙碌,却有不同的心境;因为义务的付出,在忙碌中会产生一种“享受牺牲”的快乐。

72、所谓端正,非色如花,悭嫉虚饰,言行有违;谓能舍恶,根原已断,慧而无恚,是谓端正。《法句经》卷下,奉持品

73、把财物丢进水里,是不净布施。例如很多寺庙附近有水池,据说投钱入水能增福,实际上这是不净布施,并无福缘。

74、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与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75、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不求将来是否会有好的成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无所求。

76、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彼此难免有不同的观念,生活习惯上也有些不一样。所以,人与人之间相处,就可能产生烦恼。

77、星期日在社会上一般的机关行号是休息日,不仅是身体上的休息,还包括精神上的调息,这就是所谓的“星期日”。

78、是法身者,纯一无二,无漏无为,应当修证。诸有为法从无为生。如是真实,无净无染,无念无依。《佛说法身经》

79、是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大般若经》卷十一,随喜品

80、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五

81、没有数字的代价,即为“无量”。不辞劳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付出劳力又服务得很欢喜,便叫做“喜舍”。

82、生死即涅槃,二无彼此故,是故于生死,非舍非非舍,于涅槃亦尔,无得无不得。(古印度)无着《摄大乘论》卷下

83、精进,看起来是辛苦,实际是安乐。禅定,看起来是刻板,实际是活泼。智慧,看起来是放下,实际是拥有全世界。

84、老则色衰,病无光泽,皮缓肌缩,死命近促。身死神徙,如御弃车,肉消骨散,身何可怙!《法句经》卷上,老耆品

85、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六祖坛经..阡悔品》

86、自由是心灵的后花园,而禅定是打开花园大门的钥匙。禅定修行,正是为了打开智慧的禅门,获得自由轻盈的人生。

87、芸芸众生,本来可以相处自在,过着和乐、安定的生活。但因“心无厌足”,为了多求,难免心起烦恼,增长恶业。

88、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以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

89、苦谛是四圣谛之一,也是最关键的一谛。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

90、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相遇何其不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既然牵手,就应当相互扶持,互敬互爱。

91、虽然每个人的成就与自己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但是说到底,还是应该把每一个成就看作是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结果。

92、譬如比丘,于四重禁法,若犯一事,非沙门,非释子,是人现身不得四沙门果。《摩诃般若经》卷二十,梦中不证品

93、诸有为法才得自体,从此无间必灭归无,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十三

94、贪欲、瞋恚,及以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若灭我想及贪瞋痴,诸苦亦皆从此永断。《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

95、贫困大多数由“病”而起,如能及时为其预防、治疗疾病,使其再站起来为家庭担当责任,就能恢复一个家的元气。

96、身体的病较好治疗,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卧都不得安宁,浑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着……

97、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贤夫染人,如近香熏,进智习善,行成芳洁。《法句经》卷上,双要品

98、阿难,我没有看到任何一种变易的色法不会导致贪恋及耽乐于它的人感到愁、悲、苦、忧、恼。南传《大空经》佛言

99、青年人要以理性智慧处理感情。感情和理智的选择需要拿捏一个分寸,太理性则冷漠不近人情,太感性则没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