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大全 > 佛语禅意

证严法师生活禅语(精选202句)

2022-05-27互联网 佛语禅意 手机版

1、最平常的人最富有。

2、成佛不成佛,端在做人。

3、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

4、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

5、整体的美,在于个体的修养。

6、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

7、工作就是运动,工厂即是道场。

8、不要担心载重,只要把稳方向盘,

9、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10、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

11、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12、人都是求有,什么叫有呢?有就是烦恼。

13、任何事都是从一个决心、一粒种子开始。

14、常能反省自己而无过失,即得解脱自在。

15、改善自己就是自救,影响别人就是救人。

16、要提起就完全提起,要放下就全心放下。

17、透过烦恼转成智慧,这个烦恼才有意义。

18、如果影响不了别人,就做自己该做的事吧!

19、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20、死掉过去的烦恼心,生出今日解脱的境界。

21、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脚走好路。

22、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23、忏悔是心灵的告白,也是精神污染的大扫除。

24、所谓真理,理事配合,事理相融,即是真理。

25、理与事之间需要的是人,理圆、事圆则人圆。

26、生命无常,慧命永存;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27、退让一步以成全别人,即是修养,即是修行。

28、双手健全却不肯做事的人,等于是没有手的人。

29、教导别人也要分内与外。对外要柔,对内要正。

30、正信的佛法,不说感应、不说神通,惟心是佛。

31、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32、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33、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34、一切言行举止能精神统一,心念一致,就是禅定。

35、世间苦,做人亦苦,但做人是成圣成佛惟一的道路。

36、人最难能可贵的是:拥有一份力量,负起一切责任。

37、人生因为有责任而踏实,若逃避责任就是虚度人生。

38、多原谅人一次,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39、遭受别人批评时,先问自心是否无愧?无愧则心安。

40、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41、信佛而不学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学佛,就是愚行。

42、学佛要修养到无论发生什么事,心中都没有丝毫委屈感。

43、欲使众生离苦得乐,必须以智慧为中心,以方便为工具。

44、若有人扯后腿,要心存感恩。没有人扯,就练不出腿劲。

45、人都是在原谅自己的那一分钟开始懈怠,应时时自我警惕。

46、若有人扯后腿,要心存感恩。没有人扯,就练不出腿劲。

47、做人要做到三不靠:一不靠权力,二不靠地位,三不靠金钱。

48、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因为修养原是个人应有的行为。

49、勇于配合的人,是有能力的人;善于领导的人,是有才智的人。

50、宁取平淡。冒险应是逼不得已的作为,并非存心为冒险而冒险。

51、一生的罪与福,都是人自做的。最可怕的是人,最可爱的也是人。

52、只要能张开眼睛,每一天都是我的新生之日,都是我做人的开始。

53、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54、无所求的奉献,及为一切众生而修养自己的言语行动,就是学佛。

55、要平安,得先心安;要心安,须先得理:理得心安,即阖家平安。

56、人生有如高空走索,应专心一意往前看、向前走,不要回头空懊恼。

57、人生的幸福没有准则。能关心别人、爱护别人者,即是福中之福人。

58、人生若能被人需要,能拥有一分功能为人付出,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59、人都因为有一个我作中心,才有病态、有麻烦,所以要将我看淡些。

60、人际关系是最难写的一篇文章。惟有事事无我、无执,方能有所为。

61、做人要有踏实感,不要只有成就感。踏踏实实地做人,心中多舒服。

62、内心平静快乐,头脑清醒,考虑事情就会清楚周全,说话就会得体。

63、大喜,就是时时刻刻都起欢喜心。喜是没有嫉妒、骄慢、麒恚的心。

64、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

65、自造福田,自得福缘。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66、讲话要温和轻柔,态度要谦诚亲切,才能使人身心感到温馨而和乐。

67、勇于承担,是一分动人的力量;勇于承担错误,则是一种高尚的品格。

68、聪明的人,心地常充满热恼,必须用智慧净水)中洗,才能透彻清凉!

69、世间的物质本来是为人所用,但不知足者因欠缺智慧,竟沦为被物所用。

70、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71、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72、佛陀的教育不只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教我们如何包容人、不与人计较。

73、把他人拿来作自己的镜子,看到优点可以自我鞭策,看到缺点则自我反省。

74、不管路有多远、自己能力有多少,都能随分随力尽量去达成目标,此即毅力。

75、做人要有一分平常心,一分平凡的念。如果大家都自觉平凡,人生就平安了。

76、对别人能多原谅一分、多让一分,就能得到十分的福。所以说:心宽就是福。

77、美满的人生,不在物质、权势、名利及地位,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情谊。

78、世间的海可以填平,但是人的鼻下横——小小一个嘴巴,却永远填不满。

79、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不能与不可能的事,只怕——不肯。

80、平时没事对别人很好,这不是功夫:当发生事情时还能对别人好,才是真功夫。

81、转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世界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来待人处事,人事无不轻安。

82、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83、迷信不如无信,学佛一定要转迷为智,离开众生的烦恼心,回归清净无染的佛性。

84、即使佛陀在世也有三不能:众生定业不能转;无缘众生不能度;不能度尽一切众生。

85、当一个人没办法自我教育时,也就无法再接受别人的教育,因为他的成长实已停止。

86、懈怠的人容易堕落,因此,人生必须上进积极,不要因境遇的得失而丧失生存斗志。

87、无法要求他人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但是可以自我要求,将不可能的事转为可能。

88、要求别人完美,不如先要求自我的完美;要别人适应自己,不如自己先去适应别人。

89、知道反省过去,才是正确的人生:若只是随着日子消逝而纸醉金迷,就叫做颠倒众生。

90、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91、一个人面临绝境时,还能心存感恩很是难得。永保感恩心付出的人,比较不会陷入绝境。

92、听到人间好话,要如海绵遇水牢牢吸住;面对世间是非,要如水泥地般坚固,水过则干。

93、在平凡的人生中,自我约束行为、自我反省,把好的形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精进。

94、人出生时,是一身赤裸裸地来;在世间忙碌了几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带而赤裸裸地走!

95、能大智若愚地对待他人,才可免除计较而自在:能精明地对待自己,才能把握时日和人生。

96、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97、发心容易,恒心难持;光说不练,无法体悟真理,实践道法。惟有学佛如初,始能证悟成佛。

98、善用力气的人,不急不徐;善守理想的人,不猛不弛。一志向前、坚定不移,终可达成目标。

99、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保持平等心,看见任何人都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100、欲深无底,贪无止尽。有求的意向,即有必得的心理:有求、有得的心理,就会有失的痛苦。

101、一句不恰当的话,就会使人产生排斥的心。所以,话要讲得恰到好处,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102、修行,主要是修心于内而显于外。心在内没人看得见,惟有藉行于外的整齐以显示内在的清净。

103、富有的人若不懂得善用财富,也会被社会人群所遗弃。其孤独与寂寞,恐怕比穷困的人还痛苦!

104、我们的精神一定要有抗体才能免疫,也才不致被外在的环境或人事所左右,这个抗体就是定力。

105、知足,生活才会富乐安稳。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106、听话、说话要完整,不要只拣前一句、后一句,合起来刚好尖尖地刺进人心,创伤也就不可弥补。

107、缘能成就一切道业;然而,道业也要把握因缘才能成就。慈济志业,即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好因缘。

108、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人生何必锱铢计较?其实,心安即是福,当下能做即是福,眼前欢喜即是福。

109、人应该摒除自己不如人的心念,用心于如何对待别人、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少欲知足、快乐的人生。

110、人若能发挥功能,才是人生;若没有发挥功能,就是众生。众生才需要佛救济,人生就能自救救人。

111、学佛,要学活的佛;打坐参禅,要学活禅。能使平常生活中的举止动作无不是禅,才是真正的活禅。

112、法譬如水,能洗净众生被污染的心;法譬如药,药无贵贱,能应病即是良药。欢喜心即是一帖良药。

113、实实在在的道不是看来的,也不是听来的,而是要真正去做——确切去实践,才以表达出真道。

114、一个人如果没有脚,只是一个人不便,要是有双脚却不走正路,那不知会害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家庭!

115、人因自觉而成长,因自满而堕落。自我批判的认错心理,是道德人心的第一课,也是人格升华的阶梯。

116、医生在病人的眼里就是活佛,护士就是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所以,医院应该是大菩萨修行的道场。

117、所谓的烦恼,并非以人的生活物质作标准,而是以心境状态来分别。人若不知足,就永远处在烦恼中。

118、人性之美,莫过于诚——诚为一切善法之源;人性之贵,莫过于信——信乃人生立世之本。

119、人生无常,人命只在呼吸间,一秒间过不了关,生命就结束了。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

120、做人处事以身教为重,先净化自己的身、口、意,才能感化他人,也才能真正做到庄严自己、尊敬他人。

121、笑是一种表情,皱眉也是一种表情;呵斥是出声,说话也是出声。但是笑比皱眉好看,说话比呵斥自然。

122、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123、一般人常误以为打坐才是禅,其实禅修打坐,目的是要修得心净、意诚、气静。禅、静、诚三者不能分离。

124、世间事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则人生到处都充满真善美。

125、人的个性,不要像山上刚炸碎的石头,每个角度都锐利而刺人,要如海滩小圆石的光滑,让人摸了很舒服。

126、人需要爱,太严则会冲失了爱。有理的时候,气度更要宽和,才能圆融爱,烘托理。所以做人宜外和内正。

127、习性不是真性。真性必须从人的习性中去体会、修为、契合,谓之神会,即是由精神体会而领悟出来的真理。

128、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129、要打开心门!如果心门大开,任何人出出入入,都能畅行无碍;反之,心门若窄,任何人出入都会彼此碰撞。

130、举凡有事就有烦恼,若要做事,就必须先下决心——绝对不怕烦恼。若不怕烦恼,则任何困扰都可解决。

131、带着微笑的面孔最美,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语言、爱的表现。最漂亮、最有气质的衣服是——柔和忍辱衣。

132、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133、世间的盗贼偷窃东西,不一定会把东西都偷光。但只要一念瞋心起,心中的瞋贼就会把一切功德偷得无影无踪。

134、学佛之前,生命像二张白纸,横写竖画,随心所欲。学佛之后,生命像在纸上学写字,要端正规矩才能给人看。

135、人心的欲念,好比被太阳照射的沙漠一样——干燥饥渴;而佛法恰似甘露法水,时时滋润众生干渴的心田。

136、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以欢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神问卜。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137、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138、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动了它,蛇就会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痴烦恼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139、一支蜡烛如果没有心,就不能燃烧:即使有心,也要点燃才有意义。虽然点燃的蜡烛会有泪,但总比没有点燃的好。

140、多数人的心都是迷信的。迷信自己的人,总以为天下惟我独尊,惟有我能力最强。人应该相信自己,但是不可执著。

141、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与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142、不要走岔路、抄快捷方式。因为所选择的小路可能是条死巷,走不通,终究还是得回到原路,反而平白多绕了许多路。

143、人若对自己有疑,就容易堕落沉沦,迷失人生的方向;若对他人有疑,就很难与人广结善缘,共同成就有意义的事业。

144、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气力,才能满足需求;而欲望淡泊的人,少欲少烦恼,便能安稳地终此一生。

145、如果人人发挥慈悲心,即可形成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并具足无量悲愿的济世力量。

146、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不要把人与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起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地接受。

147、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因为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但心灵残缺的人所造成的。

148、有句话说:静时养气,动时练神。静的时候练气,可以磨炼我们的气质与品德;动的时候则要专一精神,将心念统摄为一。

149、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曾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本来就同在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

150、痛有两个词:一个是痛快,另一个是痛苦。面对痛苦时,要痛快,也就是视痛为劫。痛去劫消,则病痛反能带来劫后归来之快。

151、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152、常有人把修行误以为是出家人的专有名词,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行为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心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153、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154、贫中之贫的人,不仅物资、知识贫乏,见识也窄浅;更有既贫且病者,心态孤僻,常觉得自己被人遗弃……我们应设法给予

155、做人固然不应将自我看得太重,但也不要自轻己灵。即使自己只是一颗小螺丝钉,也要注意有没有锁上、锁紧,以便充分发挥功能。

156、年轻佛子常耽于文字般若中,若能将所学的文字应用于实相般若,以声音呼出千眼,以行动引出千手,事理圆融,方是学佛的真谛。

157、言重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158、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159、吃饱饭没事做的人,固然不快乐:忙着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一个无所事事忙的人,在饱乐之余的疲倦与空虚,又何尝称得上快乐?

160、平常要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着,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161、贫者因物质匮乏而苦,富者则因心灵空虚而苦。贫者千方百计地追求物质,所以极其烦恼;富者则担心失去已拥有的,而无法轻安自在。

162、生命不过是广大宇宙终极微末的一个点而已。相对来看,什么才真正伟大高超呢?怎样才算是激越呢?不如平淡些,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

163、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发生。

164、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付出,才是人生的创造者。什么都没做,就是空过的人生;若能不断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

165、人生想得透彻一点,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永远与我们为伴。再亲爱的人、再多的财物,也终有离别聚散的时候。所以,又有什么东西舍不7得呢?

166、人的生命本来微不足道,但是有一样东西却重于泰山,那就是——慧命。它可以不断延续,发挥良能,让后世的人循着这个脚步不断前进。

167、人生犹如一场戏,种种的人事烦恼不要执著于心,要随幕启幕落而消逝。若能时时清除内心的烦恼,将其化为一片清凉的悲心,此即菩萨的智慧。

168、要学得平常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环境及挫折,都能真正安然自在。了解世间的形象本就如此,自然不会害怕惶恐或忧愁苦恼。

169、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功德无量。

170、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话语秤起来不重,但稍一不慎,却会重重地压到别人的心。反求诸已,我们也要自我训练,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刺伤。

171、人多力大福就大。一支再大的蜡烛,它的光度还是有限;而一支小蜡烛点亮之后,却可再引燃千万支蜡烛,这千万支的烛光就可照亮各个黑暗角落。

172、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173、用清净的心眼看人,就不会彼此碰撞。声无形无量,色乃假相,不必拿声、色来压迫自己的心眼。言为重,千言无用。言重则信重,信重则有大用。

174、世间物质的喜好只是一种潮流。太平年代金银玉石是宝,而战乱时期米粮衣布是宝。所以,世间所谓有价的东西,完全在于人心的潮流及虚荣的作祟。

175、现代人世智辩聪、满口论调,做起事来却又斤斤计较。多数人只懂理不懂事——所知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与事时却又无法调理,这就是凡夫心。

176、人常会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而起心动念.接触顺境时,就高兴地得意忘形;遇到逆境则烦恼悲泣。这都是心随境转,被境界所牵制而喜怒无常、起伏不安。

177、信佛不是信一个偶像,而是信仰佛陀的人格,再反观自性,相信自己与佛陀有同等的毅力——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肯用心,人人都可发挥真如本性。

178、一滴烛泪落下来,立刻就会被一层凝结的薄膜止住,因为天地间自有一种抚慰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肤。生死之痛,其实就像一滴烛泪落下来,突然被肤。

179、心中无形的风灾是无明,无形的刀剑是嫉妒心,无形的鬼魅是疑心生暗鬼,无形的心狱是指入邪道法。这些无形的心贼会灭除人之善根,毁尽修行之功德林。

180、心与性是一样的,于佛称为性,于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开水叫水,加上茶叶就叫茶,加上咖啡则叫咖啡。其实同样是一杯水,但咖啡与茶都是水以外的东西。

181、怎样才能消业、消灾?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分灾。凡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业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灾解厄。

182、过年前,人人会将屋子内外整理、粉刷得焕然一新。做人也要时时刻刻把坏的淘汰掉,让心地天天清新洁净。而学佛的人,更要心如过年一样,日日除旧布新。

183、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均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自然地显露出来。走路有走路的风度,站立有站立的姿势,坐有坐的形态,睡卧有睡卧的姿态……

184、一个人要怎样才能庄严此生,自尊己灵呢?惟有二字:惭耻。所谓的惭,就是犯错了要赶快认错,而且以后不会再犯,这才是真正有救的人。惭耻,就是有惭愧的心。

185、发心行菩萨道教化众生,使不仁慈的人起慈悲心,使嫉妒的人起欢喜心,使悭贪的人起布施心,甚至使造十恶业的人也能悔改、行十善法。这样的发心和行持就是菩萨!

186、汲取井小时,不管汲取多少,井中之水依然不减;但是,井水也不会因不汲取而增高水位。布施就好比汲取井水,惟有不断地布施,才能造福、增福:否则,福亦不增。

187、有些人虽然生活贫困,却富有爱心、充满人情味,所以感觉触目所及都是亲切可爱的脸孔,所听到的也是充满人情味的声音,生活得非常快乐充实,这就是贫中之富的人。

188、学佛是尽本分,在什么岗位就做什么事,不要将人间事想得太渺茫,而忽略了自己身处在人间。宁静最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心、养性,最美好、怡悦且崇高的境界。

189、人生最大的五种病,是贪、瞋、痴、慢、疑。而诸多烦恼及种种罪业,皆因贪着财、色、名、食、睡五欲:若能去除五欲,则能启发良知,开展良能,自度度人,饶益一切众生。

190、钱会害人,但是钱也会救人。我们要好好利用钱去救人,不要被钱所利用。有钱有势的人,若不知节制欲望则烦恼无量;若不将名利看淡,精神生活必然空虚无所依止且苦患无量。

191、布施就是修福。钱财,若舍不得用而存在金库做守财奴,就与穷人没有两样;但是,如果用得不当也会有害身心,甚至祸国殃民。若能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则是修福积德的大好机会。

192、—般凡夫太爱自己,就会处处与别人计较、事事多起疑心,常怀疑别人所说的话是不是讽刺自己?别人所做的事会不会对自己不利?像这种人,就是把人事当是非,会生活得很痛苦。

193、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必须抱持:绝对要任劳、绝对要忍怨、绝对有要爱、绝对心存快乐,这是佛教精神的绝对论,也是与世间法相对论所不同之地方,更是利生事业臻至完美境界之关键。

194、人生多欲为苦!欲会诱人堕入烦恼深渊,现代人常被欲所牵引而造业——贪求名闻、为名为利而争,不仅丧失志节,也败坏名誉。所以,我们要看开物欲,别让物欲冲昏了良知,埋没了良能。

195、将所有的痛苦、困难或烦恼,当作人生最好的教育,也当作是人生另一种再充电。每天过日子,就像读一本书一样地掀开每页纸;而每天所遇到的人事或烦恼,就是这页纸上的一句铭言或一个警语。

196、所谓职业,是为生活而工作,是被动的办事;办公时间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迟到早退,公务就算完成。而志业则是没有上班时间,更没有下班时刻,虽然不需打卡,却是分秒善尽义务,一切都出于自愿。

197、一块铁必须先经过洪炉烈火的熔烧和锻炼,才能炼制成一件精美的器具。同样的,一个成功的人,也必须经得起别人的恶骂和批评,就像在洪炉烈火中燃烧一般,要经得起烧、经得起打,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就。

198、人生无常。物理有成、住、坏、空;心理有生、住、异、灭;生理有生、老、病、死。这些道理我们若能透彻,就不会在人与人之间计较;不在人我是非中计较,自然能专心于道,不会在现实的人生中随意起心动念!

199、我们到哪里都应该有一个目标、起点,要朝目标往前走到底;不要停在半路,停在半路比走到目标还辛苦。就好像爬山的人,要不就留在山下,要不就一鼓作气爬到山顶上。否则停在半山腰中,石头若滚下来,岂不是很危险?

200、人对躯体有两种看法:太爱自己,珍宠得过分,舍不得善加利用;太轻视自己,轻视得近乎折磨,以为身既是不净物又何必重视,因而忽略了身是载道器。其实,只要好好发挥身体的功能,不但处世大业能够成就,佛道也将不远。

201、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猛。含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202、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冻时,近火虽可取暖,但太靠近却很危险:若看不开、放不下,犹如手拿烧红热铁,必然被烫伤。世间名利又好比白雪,看起来很美,喝起来也很清凉,但握久了手也会冻伤。众生颠倒,明知财物、名利伤人身心,却仍甘于被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