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大全 > 佛语禅意

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精选150句)

2022-03-24互联网 佛语禅意 手机版

1、以欲制欲。《杂阿含经》卷二,第35经

2、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说八大人觉经》

3、心如净明镜,鉴物未尝私。四十华严卷十二

4、念即生死。(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七十三

5、心意柔软,诸根清凉。《华严经》卷,十回向品

6、其心不动,犹如山王。《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7、其心正直,无谄无诳。《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8、智慧,源于爱心。南传《佛教格言·慧品第十三》

9、远离谄曲,质直无伪。《华严经》卷五十四,离世间品

10、宁以有德而死,不以无德而存。《采花违王上佛授决经》

11、调伏自心,善护他心。《大宝积经》卷三十六,菩萨藏会

12、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佛遗教经》

13、内心寂静,外缘不动。《华严经》卷二十九,十回向品

14、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佛遗教经》

15、应善调伏心,心调能引乐。(古印度)世亲《俱舍论》卷二

16、执志安如地,心净若莲花。(古印度)马鸣《佛所行赞》卷一

17、既不激动,也不冷漠。《经集》第四品,第七章《提舍弥勒经》

18、自得净心,为他演说清净心法。《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19、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20、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21、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安住此心。《大般若经》卷四十七

22、未尝暂起高慢心,亦复不生下劣意。《华严经》卷三十一,十回向品

23、自求心安就有平安,关怀他人就有幸福。(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24、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三慧经》

25、当制五阴,伏意如水,清净和悦,为甘露味。《法句经》卷下,沙门品

26、慧人以渐,安徐精进,洗除心垢,如工炼金。《法句经》卷下,尘垢品

27、祸患藏于隐微,发于人之所忽。(宋)大觉怀琏禅师《禅林宝训》卷一

28、虽日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29、要懂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30、此心经常浸润在慈悲里,才能生起利他的情怀。(宋)冈波巴《宝鬘集》

31、若能系一心,一切皆能系。若自降一心,一切自降伏。《菩提行经》卷一

32、保持心灵的寂静,那就是幸福和快乐。南传《佛教格言·杂品第十二》

33、不欺诸佛,不自欺己,不诳众生,是为菩泸第一至诚。《宝女所问经》卷一

34、自高陵物,不见己失,不知自短,是慢业。《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

35、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作质直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高贵德王菩萨品

36、勇敢的人要勇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失。(清)吉美林巴《吉美林巴大师之教言》

37、形貌端正,非为端正。唯心行端正,人所爱敬,是为端正。《佛说玉耶女经》

38、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戚,不染亦无忧,二心俱寂静。《杂阿含经》卷三十八

39、知惭愧世倘有人,能知惭愧,是名诱进,如策良马。《法句经》卷上,刀杖品

40、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四十二章经》

41、居乱而身正,彼为独觉悟,是力过狮子,弃恶为大智。《法句经》卷上,放逸品

42、慈心观众生,如母念一子,于仇不追恶,更生怜悯心。《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三

43、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圆觉经》卷下

44、若善正心者,常顺法观察,不为过所使,如日光除暗。《正法念处经》卷三十七

45、欲!我知汝本:意从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46、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70经

47、慈悲假使尽寿命,勤事天下神,象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法句经》卷上,慈仁品

48、见有德人,应赞不赞,见他赞叹不生欢喜,是慢业。《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

49、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荣;达理之人,不为抑挫所困。(宋)佛鉴禅师《禅林宝训》

50、常习惭愧心,此人实希有,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78经

51、必须常持以正念和警策自己,才能使身口意不被罪业所污染。(宋)冈波巴《宝鬘集》

52、惭愧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净、有所不善。(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53、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因不恼他故。《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圣行品

54、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西书三》

55、心得离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1 5经

56、戒德重于地,慢高于虚空,忆念疾于风,思想多于草。《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298经

57、犹如火上草愈多,则彼火力愈炽盛。如是菩萨惑愈多,则彼慧火愈增盛。《慧海请问经》

58、身体有病,要靠医生来诊疗;心灵有病,要靠自己来医治。(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59、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佛遗教经》

60、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故日:人雄。《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61、知道自己的缺点愈多,成长的速度愈快,对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坚定。(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62、过去之法不应追念,未来之法不应希求,现在之法不应住着,若能如是,当处解脱。《善夜经》

63、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64、气胜志则为小人,志胜气则为端人正士,气与志齐为得道贤圣。(宋)雪堂禅师《续古尊宿语要》

65、于恶慧众生,起大慈心,于不善业众生,起大悲心,于作善业众生,起于喜心。《华严经》卷六十八

66、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慧开《禅宗无门关》

67、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增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梵行品

68、净化自心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四十二章经》

69、敌人对敌人,仇怨对仇怨,一方被伤害,报复必更残。《即兴自说·第四弥凯耶品·牧牛人经》

70、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复依方便立。方便依智智依慧,无碍慧身无所依。《华严经》卷五十,如来出现品

71、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四十二章经》

72、当以慈心养育幼弱,见禽兽虫蛾、下贱仰人活者,常当愍念,随其所食,令得稣息。《佛说阿难四事经》

73、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传。(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74、持心当如四方石,石在中庭,雨堕不能坏,日炎亦不能消,风吹亦不能动,持心当如石。《佛说忠心经》

75、寿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与寿之源也。(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76、用推人之手扶人,毁人之口赞人,怨憾人之心爱人慈人,是谓即业火成解脱火。(明)澫益《灵峰宗论》卷四

77、见一切色,乃至触法,若美若恶,不生爱憎,心得自在。无诸过失,广大清净。《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78、所谓端正,非色如花,悭嫉虚饰,言行有违;谓能舍恶,根原已断,慧而无恚,是谓端正。《法句经》卷下,奉持品

79、苟生无耻,如鸟长喙,强颜忍辱,名日秽生。廉耻虽苦,义取清白,避辱不妄,名曰洁生。《法句经》卷下,尘垢品

80、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刚,气欲柔。志不刚不足成千古品格,气不柔不足陶多生习气。(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81、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82、一切福业事,比慈心解脱,于十六分中,亦不能及一。于一有情所,能修慈善心,其福尚无边,何况于一切!《本事经》卷二

83、我不见一法疾于心者,无以方法,不可摸则,心回转疾。……常当降伏心意,令趣善道。《增一阿含经》卷四,一子品

84、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五

85、所言降魔者,谓即诸魔心,是心即如来。若能调伏心,无复诸魔娆,是即降魔军。《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七

86、智者能迅速驱散涌起的悲伤,就像风儿驱散棉絮。应该拔掉自己的箭,自己的悲伤、欲望和忧愁。《经集》第三品,第八章《箭经》

87、犹如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唯一的儿子,对一切众生施以无限的仁慈心。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经集》第八章,《仁慈经》

88、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十善业道经》

89、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六祖坛经.忏悔品》

90、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

91、诸比丘,利养、崇敬与名誉是极为可怕的,是证得解脱束缚而达到至上安全处极强的障碍。南传《相应部·因缘品·粪甲虫经》

92、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杂阿含》卷二十四,第619经

93、小念及细念,存留于心间,无明不自知,必使轮回延。正念精进者,以慧除诸念;知谛佛弟子,诸念连根断。《即兴自说·弥凯耶经》

94、谀谄之人不可疗治,奸邪之人不可疗治,恶口之人不可疗治,嫉妒之人不可疗治,无反复之人不可疗治。《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

95、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共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96、若比丘,去来威仪,常随正智,回顾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随正智住,是正智。《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22经

97、调伏自心一行常隐覆,大力难调伏,害而不可见,轻动速流行。若人有智慧,调伏如是心,其人离魔网,则能到彼岸。《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七

98、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民国)弘一《改过经验谈》

99、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

100、当有慈心于天下,有慈心于佛,人骂不得应,不得恨。持慈心向天下。如狱中有系囚,常慈心相向,人处世间,亦当慈心转相怜悯。《佛般涅槃经》卷上

101、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中阿含经》卷四十三,《释中禅室尊经》

102、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虽念念生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名修道。《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狮子吼菩萨品

103、找出自己最大的缺点,要有改变的愿力,切实执行。要把做过的错事记住,不断地自我警惕,自我提醒,要能不二过。(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04、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为十一。《法句经》卷上,慈仁品

105、于过去无忧,未来不欣乐,现在随所得,正智系念持,饭食系念故,颜色常鲜泽。未来心驰想,过去追忧悔,愚痴火自煎,如雹断生草。《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5经

106、慈悲喜舍愿一切有情皆得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有情皆得远离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皆得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有情皆得住离亲疏爱憎之平等舍。《密答喇百法主尊像》

107、人苦日在烦恼中尚不知是烦恼,若知是烦恼,则烦恼便消灭矣。譬如窃贼认作家人,则所有家财悉被彼窃,若知是贼,彼即逃去。《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陈飞青书》

108、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人。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人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佛遗教经》

109、(白居易)日:佛法大意如何?(鸟巢禅师)师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日: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日: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

110、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愧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佛遗教经》

111、明觉与正念内实有秽不自知,内有秽不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最为下贱;若有一人,内实有秽自知内有秽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最为胜也。《中阿含经》卷二十二,《秽经》

112、难调躁动心,远行无第二,能正勤取相,是谓世聪明。善取心相已,复作意观察,正念住其心,勤修同四界,如是正安住,能弃舍诸欲,予世八法中,名善乃无染。《本事经》卷五

113、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蓄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宋)灵源清禅师《笔帖》(《禅林宝训》)

114、何谓菩萨能行慈心?佛言:不生众生想。何谓菩萨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何谓菩萨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何谓菩萨能行舍心?佛言:不生彼我想。《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115、可意不生欲,不可不憎恶,……平等舍苦乐,不灭者令灭。~…觉悟彼诸恶,安住离欲心,善摄此六根,六境触不动,摧伏众魔怨,度生死彼岸。《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60经

116、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四十二章经》

117、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混乱,如畜生趣。《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43经

118、就好象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移除、取出;同样的,当比丘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的心就能够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中部·除妄念经》

119、智慧多闻者,非不觉诸受,若于苦乐受,分别谛明了,当知坚固事,凡夫有升降。于乐不染着,于苦不倾动,知受不受生,依于贪恚觉,断除斯等已,其心善解脱。《杂阿含经》卷三十七,第1029经

120、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大般涅槃经》卷十九,梵行品

121、了知自身,观心数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软相、坚相,知已能除,犹如金师善知冷热,不令失所。乐甘露味,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犹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优婆塞戒经》卷七.禅波罗蜜品

122、诸天具足无量福德、神足、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遥能见闻,虽近于人,人不能见。若我作恶,如是等天当见闻知,若是天等了了见我,我当云何不生惭愧,故作罪耶!《优婆塞戒经》卷六,尸波罗密品

123、轻躁难持,唯欲是从,制意为善,自调则宁。意微难见,随欲而行,慧常自护,能守即安。是意自造,非父母为,可勉向正,为福勿回。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法句经》卷上,心意品

124、六中意识起闻思修,熏于本识,成闻思修善法种子,本熏无明,令其渐薄,无明薄故,起阿陀那执我亦薄,执我薄故,生起六识起惑亦薄,如是展转,有过斯尽,有德皆备,真修如是。(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三

125、佛言:一切壮无过心。心是怨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吾与心斗,其劫无数。今乃得佛,独步三界,皆心所为。《五苦章句经》卷一

126、汝等苾刍由二行相,应当正勤善取心相;取心相已,应善作意;善作意已,应善观察;善观察已,应善安住;善安住已,应同地界,正勤修习,无量无损。应同水界、火界、风界,正勤修习,无量无损。《本事经》卷五

127、念若起时,即不拟他是觉是迷,是善是恶,辄不得执滞他、断绝他。如一念瞥起,千重关锁锁不得,万丈绳索索他不住,既若如是,争合便拟灭他止他。……即不用愁他虑他。(唐)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128、傥名关未破,利锁未开,藉言弘法利生,正是眼前活计。一点偷心,万劫缠绕。纵透尽千七百则公案,讲尽三藏十二分教,兴崇梵刹如给孤独园,广收徒众如无相好佛,无明业识不断,俱为自诳自欺。(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129、见妙女色起贪心者,应起四种厌离之想,云何为四?所谓退失想、颠坠想、行厕想、脓溃粪秽不净之想。……若起此想犹生贪心,又应更起三种亲想:所谓于母等类起于母想,姊妹等类起姊妹想,于女等类而起女想。《大宝积经》卷四十四,菩萨藏会

130、若能于一切众生中深行慈心,如人见子遭急苦恼,尔时慈心转名为悲。见一切众生得增益事生欢喜心,如己无异,是名为喜。于亲舍亲,于怨舍怨,然后于一切众生慈心平等,悲、喜亦尔。故经中说:为断憎爱,修习舍心。(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五

131、佛说跋地罗地偈摒弃过去和未来之事,不执着现在之事,你将平静地游荡。不贪恋任何名色,不为不存在而悲伤,这样的人在这世上不衰老。他不考虑自己有什么,也不考虑别人有什么;他没有私心,不为自己没有什么而悲伤。《经集》第四品,第十五章《执杖经》

132、慈有三缘:一缘众生,二缘于法,三则无缘;……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众生缘;……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悲、喜、舍心,亦复如是。《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

133、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佛遗教经》

134、虽复出家,性多贪染,于五欲境深生恋着,或起瞋恚,生恶寻思,心恒放逸,不勤策励,常多妄念,不习定门,攀缘诸境,乐下劣事,不希胜行,终无所获。此之恶人,犹如何等?……如田野中焚死尸木,两头俱烧,中间秽污,此木不堪聚落中人及野田人之所受用。《佛说略教诫经》

13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上皆称改过为贤,不以无过为美,故人之行事多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唯智者能改过迁善,而愚者多蔽过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着,斯谓小人。是以闻义能从,常情所难,见善乐从,贤德所尚。(宋)圆悟克勤《与文主薄》

136、念者,我说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念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念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为成就彼念故。言亦如是。…-.求者,我说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求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求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求有智,为成就彼求故。《中阿含经》卷三十三,《释问经》

137、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应当修行慈心观,……应当修行悲心观,……应当修行舍心观,……应当觉察自己对引起瞋恨的对象没有保持正念与反省,……应当思惟每个人必须承受自己所造的业报。……这就是降服瞋恨的五种方法。南传《增支部·降伏瞋恨经》

138、无论世法、佛法,动静,顺逆,语默,但发慧眼,镕习气,磨砺身心,增益我所不到者,即实工夫。……应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忽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139、学道贵有品格、有识量,而且文字记问不与焉。有品格、无识量,不足旷超千古,犹无品格也。有识量、无品格,不足砥柱中流,犹无识量也。品格、识量既具,则不被眼前活计所局、时流习气所迁,纵钝若桀院,而拂尘除垢四字义熟,便堪证沙门果,发无碍辩,况本解文义者哉?(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140、应修不净观以除贪爱,应修慈悲观以除瞋恨,应修数息观以除疑惑,应修无常观以除傲慢。弥凯耶,得无常想者,则绝无我执;得无我想者,必可灭除我慢;如此当世可证涅槃。《即兴自说·弥凯耶经》是人淫欲多,为增淫欲而得解脱;是人瞋恚多,为增瞋恚而得解脱,如难陀、优楼频螺龙是。(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一

141、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平地起风波。

142、若人一心专精自守,贪欲心发,即应觉知,万便散除,还令寂静。云何散除?应作是念:此是空,此不净,求此欲心生处灭处,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是中谁染?谁受染者?谁为染法?如是观时,不见能染,不见所染,不见染事。以不见故,则无有取;以不取故,则无有舍;以不舍故,则无有受;不舍不受,则名离欲、寂灭、涅槃。《大宝积经》卷-。五,善住意天子会

143、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返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印光法师文钞·对治瞋恚等义》

144、俱生无明蔽本觉,生起失念散乱心;分别无明逐尘境,分立自他二执取。贪等五毒起时,安住明觉,则转为五智。不舍外来贪欲境,不取内生贪着根,如如安住自明觉,自心觉了宽坦住,转成妙观察智道。瞋恚猛烈生长时,自心放松莫取舍,任持安住自明觉,转成大圆镜智道。嫉妒斗争生起时,莫起怨敌心松坦,任持安住自明觉,转成成所作智道。《普贤王如来祈祷能显自然智根本愿文》

145、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为因缘名利所染,遂复营宫室、饰衣服、置田产、蓄徒众,多积金帛,勤作家缘,与俗无异。……好心出家者,快须着眼看破。曾见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来,被数十个信心男女归依供养,遂埋没一生,况其大者乎!古谓必须重离烦恼之家,再割尘劳之网,是出家以后之出家也。出前之家易,出后之家难。(明)莲池《竹窗随笔》

146、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人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147、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民国)弘一《改过经验谈》

148、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最初宏誓愿。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同归无上觉。视人之乐,犹己之乐。视己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约。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感,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九之二,《四无量心铭》

149、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应念身世是空,切莫随流逐队。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克馁,莫嗜美味。尝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十二时恒检点身口意业,善多耶?恶多耶?无记多耶?堪消四事耶?不堪耶?如此惭愧觉悟修省,自然习气渐消,智光渐露,祖意、佛意,显于一念清净心中矣。(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150、当比丘注意某种对象时,由于该对象的缘故,比丘心中生起与贪瞋痴相关的邪恶念头。这时,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当他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当他努力忘掉这些恶念,不再注意它们时,……当他注意去除这些恶念的来源时,……当他咬紧牙关、舌抵上腭,以决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这时,该比丘就可以称得上是念头的主人,他能够使自己想要的念头生起,使不想要的念头不生起。《中部·除妄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