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最新语文教案-教学资源社区 - 44886(5篇)

2023-12-30互联网 实用范文 手机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语文教案-教学资源社区 - 44886篇一

(-)知识教学点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3.疑点

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入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明确目标

l.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

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

为做学学问。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怠迄屏鄙恃钵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总结、扩展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朗读背诵。

(-)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及在语气上的特点,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复习文学常识。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订正课后练习二,并出示投影,请学生把下列这些词语译成现

代汉语)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②以告富者③富者有惭色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语言特色

学生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第一个设问句开篇泛论天下事之难易,关键在为,第二个设问句进而引申论述人之为学。由概括到具体,使论述的道理逐步深人,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读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第一次属于通常发问,第二次是以蔑视的语气出现的,在富和尚看来,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议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穷)岂不是痴人说梦。)

语气词乎、哉疑问,也、焉判断,矣陈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

4.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

败的。(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四)总结、扩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学过本课后能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为学》。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教学资源社区 - 44886篇二

重点: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难点: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通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二、正字音

三、通过自学掌握字词。

四、学生表演二僧至南海一段,加深理解记忆。第二课时

一、提问字词,复习旧课。

二、分析

1、明确这是一篇议论文,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找出本文论点。

2、第二段如何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非常有说服力。

3、第三段如何论证?

4、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找出去之困难的体现,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样?

5、最后一段怎么样扣住论题再论证?

三、谈启示并结合自己实际谈谈感想。

1、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而再易的事情,如果水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2、是天资聪明与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惟在勤奋努力与否。如果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

设计思想

对于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要加强诵读的落实。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讨论法进行落实。

板书设计 为学

清 彭端淑

一、提出论点

天下事:为之:难→→易 人之为学 学之,难→→易

不为:易→→难 不学,易→→难

(普遍真理)(本文论点)

二、道理、举例论证

1、道理:资,材 学而不怠→→不知昏庸

屏弃不用→→无异昏庸

2、举例:鲁传圣人之道

三、比喻论证

二僧:贫者:为之→→至

富者:不为→→不至

四、总结结论:

人之立志:恃材自败

恃勤自力 需“为”需“学”

教案点评:

对于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要加强诵读的落实。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讨论法进行落实。探究活动

活动:故事改写

建议:本活动可利用作文课进行。

例:

很久很久以前,四川某个庙里有两个和尚,这两个和尚,一个比较富有,另一个很穷。

有一天,富和尚起了个念头,他想:普陀山是我佛门圣地,哪天我若能去朝圣,也就不枉做一个佛门弟子了。

由四川到普陀山,路途遥远,在古代,交通非常不便,沿途必定困难重重。富和尚左盘算,右盘算:要到南海去,得雇条船才行,这一路上不知道要多少花费呢,万一钱不够用,怎么办?他犹豫再犹豫。一直都不敢有所行动。

巧的是,穷和尚也想到南海朝圣,他便把这想法告诉富和尚说:“师兄,我打算到南海去朝圣,你以为如何?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富和尚大吃一惊,问:“你没钱,哪来的盘缠呀?”

穷和尚回答:“师兄,你怎么忘了呢?化缘是我们出家人的本分,我只要带一个瓶子一个钵,就可以上路了。”

富和尚以不信的口吻说:“我这几年来,一直想雇条船到南海去,一直都没能去成,你没钱,只靠化缘,能到得了吗?”

穷和尚笑一笑,没再答辩。第二天一早,他果然带了一个瓶子、一个钵,就上路了。沿途化缘,白天赶路,夜里找座庙挂褡。终于让他是到了普陀山。

朝完圣,他高高兴兴地又沿途化缘回来。

走到山下,远远地看到富和尚,他兴奋地招手喊道:“师兄,我回来了!”

穷和尚走到山上,富和尚对他端详了一会儿,问他沿途的情况,然后很惭愧地说:“还是你行。我有上南海朝圣的心,却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的,一直没去成。你能坚定意志,马上行动,达成了愿望。唉,我真惭愧。”

语文教案-教学资源社区 - 44886篇三

《为学》教案

题:为学 教材分析: 《为学》用蜀鄙之僧的故事阐发了难与易的辩正关系和事在人为的道理。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对于蜀鄙之僧的故事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翻译,但对于文章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须教师加以引导。学习目标: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证据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认识蜀鄙之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4、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学情分析:

对于这篇文章,只要教师加以点拨,学生不难翻译。但前提条件必须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所以,在课堂中,要加大学生诵读的力度,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教学方法:导读为主兼用讨论法,自我发现法。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入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课文《为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检查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给下列的字注意并解释。

意迄

屏 鄙

2、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注意倾听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读时的节奏。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纠正和巩固字音。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仔细朗读课文,并思考。

教师: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示子侄”是什么意思?

2、再读全文一遍,说说从什么地方你能看出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晚辈们写的。(自由发言)按:以下所列要点用问题来启发,必要时应再诵读课文中的某些语段,让学生仔细品味。

3、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

现在,我们该懂得这篇文章出名的原因了吧?请大家说说。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4、学生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5、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

6、把握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7、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败的。”(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对于本文,你是否有不懂的问题?找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六、本课小结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七.布置作业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练习背诵全文

分段进行。步骤是:自由练习背诵,归纳段意(见第一课时),然后检查,而以诵读指导贯穿其间。下面只列出指导要点: 第一段指导要点:

1、包括两次设问:前一次问“天下事“,是就一般情况设问:后一次问“为学”,是就学习设问,这是正意所在,要用递进的口气。

2、两次自答,有正有反,正为宾,反为主,有示警之意,要强调“不为”“不学”两句,使有对比色彩。第一段指导要点:

1、也从正反两面说道理,却是正为主,反为宾,从以曾参传孔子之道为例可以看出,作者的正意是,天资差能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就,“不逮”“旦旦而学”“久而不怠”诸语应重读。下一层,说“反”,虽轻诗,但须有批评意。

2、“传之”后当作一顿,然后用深沉感叹语气读最后一句。

3、本段中虚词较多,大多与语气有关,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教师能领读一遍最好),也有要讲的,即“其与昏与庸”中的“其”(加重语气)和“卒于鲁也传之”中的“也”(人肯定之义,但要轻轻)第二段指导要点:

1、采用调讯,可分三小层:先指出二僧有贫富之别,接着写二僧对话:最后说事情的结果。要层次感。

2、对话应摹拟人物语气,贫者有信心,有勇气,富者骄而惰。注意“子何恃而往”一句瓣后语气不同:前以问为主,而有轻视意。则纯是蔑视口吻。第四段指导要点:

本段为全文核心,语气变化频繁。

1、“西蜀”句是承上作结,先叹路远难行,后赞贫僧之志。“之”,轻读而语气舒缓。“也”,轻微感叹,“而”先抑后扬,有转折意,须重读。“焉”,收束语气。

2、“人之”句,正意所在,劝勉子侄之意。

3、“是故”作一顿,以下皆训诫之辞,要读得庄严。“可恃而不可恃”句,重在“不可恃”,所以可叹。“可限而不可限”句重在“不可限”,所以示训。“自败”示诫,“自力”示训,皆当重读。

让学生记住重点字词句的意思,教师检查。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几句话,并与原文作,说说这样改写好不好。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恐柴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事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俱往也!” 小结:改文将富者未能行的原因以及听贫者南海之行的叙述后的心理状态都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就没有品味的余地了:贫者说“吾所恃者„„”这番话有点向富者挑衅的味道,不合乎人物性格,“遂行”一语多余,原文“自南海还”已经表示他过去了。

问:从比较中你能看出文言叙事的特点吗?(简洁、典雅,有许多言外之意要用心品味。)

三、课堂小结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学过本课后能有所启迪。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感想。

五、教后记

语文教案-教学资源社区 - 44886篇四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为学》。[板书:为学 彭端淑]先听我朗读一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朗读一遍。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感觉这是篇讲道理的文章,还是篇讲故事的文章? 生:(齐声说)讲道理。师:讲的是哪方面的道理呢?

生:讲的是为与不为、做与不做的道理。师:为什么、做什么?

生:为学的道理和做事情的道理,做学问的道理。

师:对,是讲做学问方面的道理。既然这篇文章是讲做学问的道理、为学的道理,那后面大量的篇幅却是讲两个和尚的故事。那这两个和尚的故事跟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呢?好,那位同学(手指一举手的学生)说说?

生:我觉得作者是借用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阐述为学的成败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

师:这两个和尚的事不是求学问的事,他们是[学生插话:去南海]。去南海这个事情跟求学有什么关系呢?好,请你(手指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这说明只要你亲自去做了,你就会成功,如果你不去做,再简单的事也会做不了。

师:好,你(手指另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我觉得是用一贫一富两个和尚的事来证明这个学与不学的道理,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而且还突出了穷和尚坚忍不拔的精神,说服力很强,就是说你如果去做了你就一定会成功。

师:这两个和尚的故事,跟求学之间肯定有相通之处,是不是?相通处在哪里呢?

生: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师插话: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在于什么呢?]在于自己努力而不在于外界条件。师:在于自己的努力。要立志,而且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志向。然而也不能说不在于外界的条件,外界条件也是重要的,只是这里强调了个人的努力。这就是它们的共同之处。所以下面写了两个和尚的故事。(戴眼镜、翻书)【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感受语言,触发语感,约7分钟。】

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生:[朗读第一段]

师:这段话其实只有两句话,是吧?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头就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因为题目就是为学嘛,开门见山,首先谈为学的道理。再接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样可不可以呢?(取眼镜,手指向后面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这样不可以,因为题目是“为学”,就是从天下事有难易乎这个引出来的,而不是从做学问的难易来引出天下事的难易。

师:你觉得这样摆是强调做学问的,是吗?摆在后头是强调它,是不是?(点头)好多同学举手了,好,你(手指一举手的同学)来说。

生:天下事有难易乎?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个“天下事”就包括了“为学”,所以它是一个从大到小的顺序。相反就是从小到大,我认为就有点不通顺了。

师:噢,他发现这段是从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好,请你(手指一举手的同学)说。

生:在第一段,先概括说天下事没有难易之分,而在于为与不为,然后再突出课文的重点,说学习也没有难易之分,只在于学与不学。这样很有次序,如果更改了它的顺序的话,就显得没有层次感了。

师:(走下讲台)我同意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有没有这个体会呀,两件平列的事情,放在后面的往往是强调的。我举个例子,班主任跟同学们讲话:“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形势大好,我们班的形势也大好。”那下面是该讲班还是学校呀?

生:(齐声道)班。

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班的形势大好,我们学校的形势也大好。”下面该讲什么?

生:(齐声道)学校。

师:该讲学校了。那么,把“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样一个问题放在后面,实际是强调它。它是主句,为主的,前面是个陪衬句。同学们体会得很好。“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从天下事这个大范围,再具体到为学这件事情,其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下面接着就自然地过渡到讲“为学”的道理。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还有没有意见哪?(转身走上讲台)

生:(齐声说)没有。

师:下面说“人之为学”,“学之”。这两个“学”字的含义相同吗?人之为学,这个学字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说)学问。

师:“人之为学”,学问。那么“学之”呢? 生:(齐声说)做学问、求学。

师:对,求学,就是做学问的意思。前面是个名词,后面是个[学生齐答:动词],这个区别一下。我读了这篇文章,我感觉作者好像不大承认事情有难易之分,[转身走向黑板,板书:难——易]他一会儿说难的可以变成容易的,一会儿又说易可以变难。作者是不是不承认事情有难易之分呢?

生:(齐声说)不是。

师:噢,那作者是什么意思呢?

生:作者在文中已经承认了有难易之分,只是说难事和容易的事只是在于你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一件再容易的事情你不去做,它永远不会完成,所以变难了。如果一件再难的事情,你不停地去做它,它也会做成的。

师:(走向讲台,手指板书)那就是说这种变化是有条件的是不是,“难”变“易”是什么原因呢?(生齐声道:为)这个“为”字粕很重要[边说边板书:难二-易]。为什么很容易的事会变难了呢?晶(生齐声道:不为)。对了[边说边板书:难≤争易]。看来作者强调

1、刀的是“为”,什么事都要“为”,要去做。好,那么下面我们分角色

来朗读两个和尚的故事。(同学纷纷举手)一个当叙述人,谁来当叙述人?要个女生(走到同学中,指向一位举手的女生)你来当叙述人好吗?[女生说,好。]

生:(一男生自荐)我当穷和尚。

师:好,你当穷和尚。好,你(指一举手的男同学)当富和尚。生:[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师:好。你看这句话,“吾欲之南海何如”,这个“之”当什么讲?(生齐声道:到、去)往,对了。那么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呀。我想把这一句改一下,“吾欲之南海(走向黑板,板书),汝信乎?”汝也当你讲,是吧?可不可以?(生纷纷读出声)比较一下,这个穷和尚和富和尚说话的时候,原话是“吾欲之南海何如”,我现在改为“吾欲之南海,汝信乎?”(眼睛望四周学生)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学生)说。

生:我认为原文表现的穷和尚是一个很谦虚的人,如果改成了“汝信乎”那他就很骄傲自大。

师:你觉得这个“汝信乎”显出一种(生齐声道:高傲)傲气:你相信吗?我就能去。有点不谦虚,是吧?原文是怎么说的(生齐声道:何如)对,在征求他的意见,看来我这一改就有损穷和尚的(生齐声道:形象)。我们再看这里前后有两句“子何恃而往?”[走向黑板,板书:子何恃而往?]前面一句富者日:“子何恃而往?”后面又有一句(边说边板书)“子何恃而往!”这两句话语气是一样的吗?

生:(齐声道)不一样。

师:说说怎么个不一样。好,这位男同学说。

生:第一句是普通的发问,富和尚问穷和尚你怎么去。后面就是富者讲自己数年来想买船到下游去,但是没有成功,而问的“子何恃而往”。就是你凭什么去?这里就有一种轻蔑的语气。表明富者瞧不起穷者。

师:很好。开头富和尚不了解穷和尚的条件,只是普通的发问,句后,用的是问号。当穷和尚说出了自己的条件,条件是什么?[生齐声:一瓶一钵]意思是凭讨饭可以去。富僧听了就嘲笑他“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后面用的是叹号。读第一个“子何恃而往”重音应该放在哪里呀?[生齐声道:“何恃”]对,“何恃”[边说边板书:凭什么]。读第二个“子何恃而往”重音应该放在哪里呢?[生:“子”]对,“子”,你。我都不行,你还能成!谁来把这两句的区别读出来。

生:[朗读,读出了区别。]

师:好。“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如果去掉这个犹字,对表达有没有影响?好,(指一举手的同学)你说说。

生:“犹未能也”意思是说,我有这么好的条件,我还去不成,你现在的条件这么差,你还去?这里强调了我条件这么好。而没有这个犹字,只是说我去不成了。

师:这个“犹”字表现出什么语气呀。生:一种傲慢的语气。师:傲慢。你能不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生:[朗读,没有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这个“犹”要强调呀,[示范读]你(指一举手的学生)来试试。生:[朗读,读出了“犹”的重音。]

师:“子何恃而往”,“子”用重音。[示范读]你再读一遍。生:[朗读,读出了“子”的重音。]

师:重音是强调了,感情投入还不足。谁来读一读,读得更好一点。(生纷纷举手)你(指一举手的学生)来读读。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很好。下面贫者说“吾一瓶一钵足矣。”那么去掉“足矣”,可以吗? 生:足矣,是足够了的意思,说明这个贫者要去南海有非常坚定的决心。师:也充满信心,是不是?有坚定的信心,而且充满信心。好,这一段,我们来分角色朗读。

生:(纷纷举手)

师:哪个当叙述人,找个女生,好不好?请你(指名)当叙述人,好,你(指名)当穷和尚,你(指名)当富和尚。

生:[声情并茂的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不错。同学们想一想,在“越明年”之前,和“以告富者”之后,省略了哪些内容?后面那位同学说说。

生:省略了贫者跋山涉水去南海的这些经历。告富者之后,省略了他和富者说的话。

师:同意这个意见吗? 生:(齐声道)同意。

师:那为什么不把这个内容写出来昵?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同学)说。生:这个小故事重在说理,并不是重在叙事。

师:噢,重在说理,并不是重在叙事。这是我开始问了的,这篇文章是一篇讲道理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

生:(齐)讲道理。

师:讲道理的文章里面有时也要写到一些事例,但是目的是为了证明道理。所以在讲道理的文章里面,写事例要越简炼越好。只要它能证明道理就够了。但是写故事的文章就不同了,就要写得怎么样?生齐道:有头有尾),对,有头有尾。还要尽量具体生动。这就是写故事的文章和讲道理的文章的区别。最后一段,各人把它朗读一下。

生:[大声朗读。]

师:如果把最后一句去掉,行不行。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同学)说。生:我觉得不行。因为最后一句“人之立志„„”是回应了前面第一自然段讲道理。去掉的话,文章还停在写事情的结果,整篇文章不完整。

师:对,倒数第二句总结了这两个和尚的故事。那么最后一句就回到了开头的主题上来了。最后一句用了反问句,如果把这个反问句换成一个陈述句,该怎么说好呀?

生:人之立志有如蜀鄙之僧也。

师:噢,人之立志有如蜀鄙之僧也。这就改成了一个陈述句。好,还有什么改法?有没有?

生2:人之立志当如蜀鄙之僧。[师:当如蜀鄙之僧,可以。] 生3:人之立志就像蜀鄙之僧。[师:“就像”是现代汉语了。] 生4:人之立志应如蜀鄙之僧。[师:可以。] 生5:人之立志当效蜀鄙之僧哉。

师:当效,应当学习。很好。但是这改的都不如原句吧?原句是反问句。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哉。更有力量些,是不是?好,我们再分角色朗读一遍。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约30分钟。】 生:[纷纷举手]

师:(环视)你当叙述人吧,你当穷和尚,你当富和尚。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好,读得不错,坐下。现在,把它背会。放声读。生:[大声朗读、背诵。(约4分钟)] 师:背会了吗?会了的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都会背了。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同学)背一下。要注意,因为是文言文,速度不能太快。另外背也要像朗诵一样表达感情。好不好?

生:[有感情的背诵]

师:不仅背得很准确,而且感情表达得也很准确。好,再请个同学背一背。好,请你(指一举手的同学)背。

生:[背诵]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背诵一下。慢一点。“为学”,预备起。生:[齐声背诵]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约8分钟】 师:好,这堂课就上到这,下课。生:老师再见。

附:板书

为 学 彭端淑 难寺易

语言:语文教学的灵魂

——洪镇涛老师《为学》教学实录点评

洪镇涛老师认为: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根本;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实践着。《为学》篇的教学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读”是洪老师语感教学的主要方法,他曾在多种场合公开指出,语文课必须要读,如果语文课里听不到朗朗书声,那就不能叫语文课。在教授《为学》时,他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品读,诵读。洪老师的范读声情并茂,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而学生通过接下来的自由朗读,可以自主感悟全文。最能集中体现洪老师教学思想的则是他的课文品读。在本课的品读环节,洪老师采取了各种方式:调一调句子的顺序读,比如将开头两句顺序调换一下来读;改一改词语读,比如将“吾欲之南海,何如?”改成“吾欲之南海,汝信乎?”来读;品一品语句的语气与情感,比如揣摩“子何恃而往?”与“子何恃而往!”的不同读法;减一减句中的词语读,比如将“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里的“犹”字去掉来读;换一换句式读,比如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换成陈述句来读。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品读,就能悟出语言运用的妙处。最后,通过诵读,学生能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读”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通过读,学生品出了文章的寓意,培养了语感。这种以读代讲的教法,教出了语文的原汁原味,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质特征。而这一点,又恰是我们许多老师在进行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索时最容易迷失的。

如果只是读,学生就能很好地学习语言,那也许就不需要语文老师教了。语文老师在语感教学当中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新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只有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变成真正的“引导者”,才能让学生从被动识记中解放出来,放声去读,放胆去想,放开去谈,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培养起语感。如何体现教师的“导”呢?《为学》这一课同样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这一课里,洪老师设置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思考与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试将本课的第一个环节的师生问答简化了来看:①本文是讲道理还是讲故事?——讲道理。②讲什么道理?——为与不为,做与不做的道理。③为(w6i)什么?做什么?——为学,做事情,做学问。④既然讲的是为学的道理,为什么要讲两个和尚的故事?——以故事来说明道理。⑤和尚去南海与做学问与什么关系?——说明只要做了,就会成功。⑥由此看来,和尚的故事与求学有相通之处,相通之处在哪里?——强调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在于自己的努力。在这一环节,师生通过六轮问答完成了“感受语言,触发语感”的任务。而这一连串的问题设计,逐层深入,体现教师“导”的关键:导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主感悟的灵气。在教学中,要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像洪老师那样,抓住“活”来进行。活了课堂,解放了学生;活了学生,解放了老师;解放了老师,方可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终极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达成这个共识,语文界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但时至今日,这个理念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依然淹没在老师的一言堂里。如何彻底改变现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洪老师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鲜明地指出要“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在《为学》这一课里,我们看到洪老师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放弃了枯燥的肢解式的分析讲解,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实践来品出文章的底蕴。比如故意说出自己的疑惑:“我感觉作者好像不大承认事情有难易之分,他一会儿说难的可以变成容易的,一会儿又说易可以变难。作者是不是不承认事情有难易之分呢?”,借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点;又如在要学生品读语言时,多采用“你能不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之类的协商语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还语文课堂以学生学习语文的本色,还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地位,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大胆地进行语言实践,这也许是洪老师在这节课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训练必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这也是洪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真理。如何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呢?我们看看洪老师是如何进行的吧。在本课第二环节,洪老师借助语言进行了不着痕迹的思维训练:首先尝试将开头的两句话交换次序,引导学生思考原文所采用顺序的理由,得出从一般(大范围)到特殊(小范围)的顺序不能更换,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接着从学生身边常用的例句说起,让学生体会到两句并列通常强调后句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再让学生认识到“难”与“易”之司由于存在“为”与“不为”而表现出的可逆性转化,培养学生辩汪思维;同时,教师在整堂课里多次采用连续追问,锻炼了学生思维为敏锐性。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无疑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司思维能力的并肩前进,达到双赢的目的。

总之,洪老师的这节课,鲜明地体现了他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语文教学本体论思想,凝聚了他几十年如一日不倦探索的心血,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让语文课堂显出了它独有的魅力,为我们探索语文改革的道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谢先丽 湖北大学研究生 潘纪平湖北大学副教

语文教案-教学资源社区 - 44886篇五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见教学步骤)3.疑点

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人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4.把握文章主旨。(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 为——做学——学问。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语(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四)总结、扩展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五)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朗读背诵。(一)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及在语气上的特点,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二)整体感知

1.复习文学常识。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订正课后练习二,并出示投影,请学生把下列这些词语译成现代汉语)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②以告富者 ③富者有惭色 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语言特色

学生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第一个设问句开篇泛论天下事之难易,关键在“为”,第二个设问句进而引申论述“人之为学”。由概括到具体,使论述的道理逐步深入,引起人们的深人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朗读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第一次属于通 常发问,第二次是以蔑视的语气出现的,在富和尚看来,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议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穷)岂不是痴人说梦。)语气词 乎、哉——疑问,也、焉——判断,矣——陈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4.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 败的。”(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四)总结、扩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学过本课后能有所启迪。(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为学》。2.完成课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