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最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班会教案(4篇)

2023-12-29互联网 实用范文 手机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班会教案篇一

《论语》

教学目标:1,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2,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3,学会表达自己的宽容;学会助人、乐于助人;4,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宽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团体中,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脱离群体,不能脱离别人,不可能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欲望,那么,人与人之间怎样和平相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去书中寻求答案吧

(一)知识梳理,解读选段。1. 2. 全班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点评:

师:孔老夫子的学生都喜欢问问题,本课中涉及到了几个学生?都是谁?

明确:六个。颜渊,仲弓,樊迟,子夏,子贡,曾子。

师:孔老师有问必答,在这六个学生当中,有一个领悟力不是很高的是谁? 明确: 樊迟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樊迟问仁,孔子说了两次,樊迟未达,他还没明白老师的话。

师:樊迟真的是反应迟钝吗?

明确:不是

师:因为他在思考一个难题,是什么呀?

明确:什么是“仁和智”

师:虽然我们不能回到两千年多前去听孔老夫子上课,但我门可以自己模仿一下当时的课堂,同学们分角色表演,模仿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不要求按原话,允许自由发挥。①颜渊问仁 ②仲弓问仁 ③樊迟问仁 ④子贡问仁

(二)筛选整合信息,把握“仁”的思想。

1.师:颜渊,仲弓,樊迟都问老师“什么是仁”,但孔子的回答都不相同,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明确: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④爱人。

⑤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⑨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2.结合1—4语段,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角度,谈谈“仁”的内涵。明确:从自处角度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欲,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的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的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这是最核心的一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师:可以理解为:自己不想做的事,自己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3.结合5,6语段,谈谈如何才能实现“仁”呢?

明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仁”的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4.施“仁”之后会怎样?

明确: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三)知识拓展,说说我们身边的“仁”

师:孔子的“仁”的学说蕴涵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的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是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个精华,“克己复礼”的思想对现代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会群体的秩序,所以,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加以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礼”中那种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是有值得继承的方面的。

师: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身边的“仁”,大家各抒己见。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下面我也有个问题,那么当道义和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人应该如何选择呢?

师:对于这个问题,文中已经有了答案,大家看第8节,如何理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师:就是说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活命而伤害到对仁的追求,伤害到人道,而只有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道,或者说是来完成自己对仁的追求。

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16日下午,菏泽48路公交车司机李福振驾驶着鲁ra0072公交车载着一车乘客,自西向东沿长江路行驶。据公交车里的监控视频显示,18时07分,该车行至长江路与解放街交叉路口处的直行道上等待信号灯。直行信号灯亮起的时候,李福振突然迅速右转方向盘变道,快速通过十字路。18时08分32秒,公交车平稳停在牡丹区财局附近站牌前。公交车停稳后,李福振打开后车门、熄火、拉上手刹,随后用左手在胸口位置拍了三下。就在车上的乘客还在诧异这样的异常举动时,李福振已经歪倒在一旁„„ 师:同学们,这算不算是“仁”呢? 生:

(四)课堂小结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父母,朋友多关心自己,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多给朋友,父母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想起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大家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更好的与人相处,(五)作业布置

搜集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的句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班会教案篇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做人的真实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或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理解他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这和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等等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在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的事,他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我只要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这不是省事得多了吗?」孟子听后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会使洪水倒流回来,从而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这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会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班会教案篇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二、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三、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四、课时安排:1.5课时(0.5为预习检测,达到认知、技能目标,本课时为1)

五、课型:多媒体授课

六、教学方法:启发、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解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自己不愿承受的,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人,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 ?”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一纸书来只为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和吴家,六尺巷由此得名)

二、整体感知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

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一)诵读:师范读+生读

注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

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重点句)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可谓仁之方也矣。(表述)

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二)翻译文本 第一则:

翻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普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句话。

第二则: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冉庸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第三则: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别人。”

樊迟没有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去见子夏,说:“先前我拜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第三则: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这个人的爱心基本上就形成了。反过来,一个中国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我们就认为他失去了自己的仁爱之本,没有人相信他再会去爱别人。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是有很多例子的。譬如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齐桓公就曾经问过管仲,易牙、开方、竖刀这三个人谁可以当未来的宰相?管仲说,为了讨好君主,易牙杀了自己的孩子,开方背叛了自己的父母,竖刀挥刀自宫,这都不是正常的人做得出来的事情,所以他们三个人都不合适。齐桓公不听,后来果然死于这三人之手。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一个人对其家人的态度来推断他对别人态度的,要是他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我们就不相信他这个人会对别人好,更不可能相信他会有好的个人品质。第四则: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弟子规》

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英]布菜克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马克吐温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黎巴嫩)纪伯伦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甚于水。水,终无形状,装在盆中是圆的,流到溪流是长的,这样柔软的东西却是可以滴水穿石。心胸宽广,平静柔和却坚强有力的地方,就是生活在天堂。心胸狭隘,快意恩仇和刚强难调的心,就是生活在地狱。

第五则:

子贡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吧?”

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所谓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啊。”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了。”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啊!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说:“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啊,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又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到我了。”

僧人顿悟,感叹道:“我幸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 第六则:

翻译: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第七则:

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第八则:

翻译:孔子说:“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性命。” 第九则:

翻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即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 三:(1)讨论什么是仁?

• 克己复礼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爱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法的规定。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2)怎样实施仁? • • •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实现“仁”的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3)施仁后会如何? • • • • 天下归仁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总结:

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作业:说说身边的仁:

国策中的“人本”思想

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公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08年抗击暴风雪、“5·12”抗震救灾、“人文”奥运精神等事件,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魂——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班会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助学生懂得并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融洽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教学重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教学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过程:

环节一:视频导入

1、播放电影《孔子》片段

2、小组交流名言赏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环节二:生活在线

细雨淅沥,秋风瑟瑟。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 探究:

1、中年妇女为什么会“皱起眉头,面露不悦”?

2、你们认为她“喃喃自语”些什么?

3、请你评价一下中年妇女的言行? 生活在线(续)

雨还在下,车继续行进。放学后的我也上了这辆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环节三:生活剧场

材料:大人都喜欢逛商场,特别是妈妈。但我们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尤其是人多热闹的商场。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纳闷。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不能吸引小孩子呢? 探究:

1、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待在商场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结论)

2、在生活中,别人有没有强求我们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环节四:生活感悟

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 你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 „„

环节五:情感升华

展示两组图片,学生比较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