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大全 > 民间谚语

抖音短视频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精选99句)

2022-02-28互联网 民间谚语 手机版

1、土地爷的屁——神气

2、开刀不上麻药——硬干

3、灶王爷栽跟头——砸锅

4、豆腐耳朵——爱听谗言

5、喜鹊落头上——红运到了

6、看戏有哭有笑——动了心

7、腊月三十吃年饭——团圆

8、冬天不戴帽子一冻(动)脑

9、武大郎卖豆腐——人穷货软

10、石头落水——越往下越厉害

11、骆驼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12、鸡蛋掉在油锅里——滑透了

13、木头上钉钉子——个个有钻劲

14、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15、铡刀剃秃头——拿脑袋开玩笑

16、八竿子搭不着的亲戚——远着哩

17、孔夫子的褡裢——书袋(呆)子

18、属埔犁弯板的——老往一面翻土

19、蚕宝宝的肚皮——净是丝(私)

20、包公升堂——尽管直说;青天在上

21、茶杯里的胖大海——自大;自我膨胀

22、蚁多推山山也倒,人多戽海海也干。

23、【掉入五里雾中】见“堕入五里雾中”。

24、【自古红颜多薄命】见“红颜多薄命”。

25、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四面楚歌:无处逃生

26、【忙者不会,会者不忙】见“会家不忙,忙家不会”。

27、【找门路】(惯)比喻寻找能够达到个人目的的途径。

28、【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惯)形容花费了极大的力气。

29、【抖起来了】(惯)指因有了钱或有了地位而得意起来。

30、【放火自烧身】(惯)比喻本想谋害他人,最终却害了自己。

31、【灯草拐杖——扶不起人】(歇)指自身力量有限,扶助不了别人。

32、【脚后跟拴绳子——拉倒】(歇)本指一拉就摔倒,转指算了、作罢。

33、【摸到韭菜就当葱】(惯)比喻由于简单草率而错把不同的事物当成一回事。

34、【拿豆包不当干粮】(惯)豆包:包有豆馅儿的包子。比喻小看了有本事的人。

35、【拿别人的鞭子抽自己】(惯)比喻拿别人制定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来惩罚自己。

36、【吃人不吐骨头】(惯)形容人极其贪婪、阴险和凶残。 也作“吃人不吐核儿”。

37、【白布落在染缸里——洗不清】(歇)比喻冤情洗刷不清。 也作“白布进了染缸——漂不干净”。

38、【钱可通神】(谚)钱财可以买通鬼神,极言金钱作用大。 也作钱神有灵。 钱可通神,财能役鬼。

39、【爹有娘有,不如自个有】(谚)爹娘再有钱,也比不上自己手里有钱。指人要靠自己,贵在自立。

40、【钻故纸堆】(惯)故纸堆:成堆的陈旧书籍和资料等。指埋头研读大量的古代书籍、文献资料等。

41、【有鸡子叫天明,没有鸡子叫天也要明】(谚)天明不靠雄鸡报晓。比喻离开了某个人,事情照样进行。

42、【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谚)比喻不是意气相投的有缘人,不会聚集到一起。 也作“不是一路人,不进一家门”。

43、【懒花猫吃死耗子】指做省力的事,不思进取。莫应丰《将 军吟》:“但范子愚认为那是懒花猫吃死耗子,没有搞头。”

44、爸爸的钢笔丢了,妈妈问他丢在哪儿了,他说:“拾东西清楚,丢东西迷糊,我这四方块脑子记不得了!”(河南·郏县)

45、【堵着耳朵摇铃铛】(惯)堵着耳朵摇铃铛,自己听不见,以为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也作“捂着耳朵捅铃铛”。

46、【躺在席子上吹死猪——长吁短叹】(歇)指长一声、短一声地叹气。 形容人因遭到困难、挫折或失败而灰心丧气的样子。

47、【大白菜倒了秧——打根上坏】(歇)倒了秧:植物幼苗因病虫害等而枯萎。本指植物从根部坏死,转喻人从根本上变坏了。

48、【打狗看主人面】做事要看背景,考虑人事关系、后台。香 港梁凤仪《千堆雪》:“香港当然是个打狗也看主人面的社 会。”

49、【请神容易送神难】(谚)把神请来不难,把神送走却不容易。比喻请人容易,把人打发走却很难。 也作“接神容易送神难”。

50、【想治疮不能怕挖肉】(谚)想要把身上的恶疮治好,就要忍痛挖去周边的肉。比喻要想办成一件大事,就不能不付出大的代价。

51、【牛蹄子,两瓣儿】指分开,合不到一起去。浩然《艳阳 天》:“别人家都是和和美美的,为什么你们爷俩总是牛蹄子 两半儿?”

52、【懒驴上磨——不赶不会上道】(歇)上磨:指拉磨。道:磨道。比喻没人督促或施加某种压力,就不会去干某事。常含讥讽意味。

53、【打官腔】(惯)旧指说一些官场上的门面话,现指利用规章制度来推托、责备。也指拿冠冕堂皇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话来应付人。

54、【 油干灯草尽/油尽捻子干】消耗完了。杜鹏程《保卫延 安》:“李昆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喊支持不了,那可是油 尽捻子干了!”

55、【 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人缺少实践能力。张洁《无字》: “她对知识分子是太了解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眼前就放着 那么一个样板。”

56、【七月半,八月半,人出大汗天善变】(谚)指农历的八月间,暑气未退,秋凉开始,人一活动就会大汗淋漓,天气忽冷忽热,变化不定。

57、妈妈掀开笼盖,我看到白生生暄腾腾的热馒头,伸手就拿,谁知还没拿起就烫得缩回了手。妈妈笑着说:“你真是烧虾等不到红啊!”(江苏·泰兴)

58、【傀儡会跳动,自有提线人】(谚)傀儡:木偶戏里的木头人。 指傀儡在幕前舞动,是幕后有人提着线在操纵。比喻出面捣乱的人,受幕后主谋指使。

59、【孤犊触乳,骄子骂母】(谚)犊(du):小牛。独生的牛犊吃奶时会顶撞母牛的乳房,娇宠的儿子会辱骂自己的娘亲。指娇生惯养的后代不会孝顺父母。

60、【请小姨子做伴,不安好心】做事另有企图。成语:别有用 心。柳青《种谷记》:“我早看见行政请女客引外甥,就是请 小姨子做伴,不安好心眼。”

61、【心去意难留】心已不在此,难以回心转意。清代《儒林外 史》:“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 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

62、哥哥没把手洗干净就去拿馍,我说:“看你不讲卫生。”妈妈笑着说:“大哥别说二哥,秃子别说老明;蚂蚱咬蛐蛐——一块地里的虫。”(安徽·利辛)

63、【蒸了锅里的气,跑了甑里的气】(惯)蒸气:“争气”的谐音,指发愤图强,争取光荣。甑:蒸食物的炊具。比喻在某方面争得了荣誉,却在另一方面丢了面子。

64、【当官不打送礼的】做官的喜欢人巴结,也指不拒绝馈赠。 《人妖之间》:“但是俗话说得好,当官的不打送礼的呀。再 说,这都是那年月有钱也买不到的东西呀。”

65、【锦堂客至三杯酒,茅舍人来一盏茶】(谚)富贵人家来了客人,设酒宴招待;贫穷人家来了客人,用茶水相迎。指无论贫富贵贱,客人来了都应以礼招待,不可怠慢。

66、【到乡随乡,骑马随鞍】(谚)指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里,就要随顺着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人情,这跟骑马必须贴着马鞍是一个道理。 也作“骑马随鞍,入乡随乡”。

67、【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有泪不轻弹】男子应该刚强,不轻易 流泪。不,也说:莫。古华《姐姐寨》:“男儿有泪不轻弹,只 未到伤心处。盘满牛这时低声哭泣了起来。”

68、【养鱼池里钓鱼】指侵犯他人利益。《北京日报》(19 :“长途客运部门的某些同志所以挤兑个体户,无非是认 为个体抢了国营的生意,农民跑到他们的养鱼池里钓鱼来 了。”

69、【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部分,看不到全体,看法片 面。相关的:只见其小,不见其大。张洁《沉重的翅膀》:“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只计一点,不计其余。”

70、【井水越打越来,力气越使越有】释义:人越干活、越锻炼,越有劲。例句:石山说:“我一点也没感到苦。井水越打越来,力气越使越有。下乡来,顺便挑点东西算什么。”

71、【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释叉:形容趋炎附势。例句:“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i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

72、【记吃不记打】只想得利,忘了教训。类似的:老母猪记吃 不记打/挨打不计数。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过去 的经验你还没受够?!你就跟猪一样:记吃不记打的货!”

73、【一手穿针,一手引线】多方设法联系。成语:穿针引线。 李英儒《还我河山》:“光剩我这没经过大阵仗的小卒子,一 手穿针,一手引线,带着双方重要人物,请出来,送进去。”

74、【弄花一年,看花十日】释义:养花护花得用全年工夫,赏花才只十天。指花开时间很短。例句: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遗风……其俗有“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之语。

75、【 四两胜千斤/一两拨千斤】用力轻巧,解决大问题,事半功 倍。如同物理学上的杠杆作用。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其实没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两拨千斤么,要领我都掌握 了。”

76、【没把你孩子丢到井里】没做过对不起人的事,没有冤仇。 李准《龙马精神》:“芒种,我又没把你孩子丢到井里边,你怎 么和我这么大冤仇!你小大是个干部,说话不能血口喷人 啊。”

77、【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谚)安傅:附着在哪里。指毛是附着在皮上的,皮要是不存在,毛就无从附着了。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便无法存在。 也作“皮且不存,毛将焉附”。

78、【嗑瓜子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仁儿都有】人,仁同音借用。谓 遇到可恶的人。刘彦林《春风得意》:“隔重门户隔重山,隔 层楼板隔层天。吃瓜子吃出虾米来,这里什么人(仁)都有 呢。”

79、回家看见爷爷正在劈柴,我试着劈了一根,结果累得满头大汗也没有劈开。爷爷拿过来,手起刀落,一下劈成了两半,然后,他笑眯眯地对我说:“砍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河南·淅川)

80、【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马溅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晒麦】(谚)指从云的走向上可判断是否有雨:云往东走,无雨;云往西走,马足溅泥;云往南走,暴雨来临;云往北走,天晴。

81、【家家卖私酒,不犯是好手】(谚)私酒:违反法规、私下售卖的酒。 好手:手段高明的人。家家都卖私酒,只要不被抓住就是好手。旧指人不怕违法,就怕做违法事却没有不让人发现的高明手段。

82、【否极生泰】(谚)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两个卦名,否是凶卦,泰是吉卦。否和泰是对立统一的,可以互相转化。指事情坏到极点时,就会转好。 也作否极早生泰。 否极泰来,泰极否生。

83、春节到外婆家拜年,表弟亮亮只吃素菜,一块肉也不吃。原来,有一次亮亮吃肉多了,结果伤了胃。外婆对他说:“你呀,就是不会吃,真是‘会吃吃得千顿香,不会吃吃得一顿伤’!”(河南·林州)

84、【拿客气当福气】客气是礼貌,福气是指享福的命运。不 懂谦让,反觉得是应该的。王安忆《文革轶事》:“张思蕊命 好,从来都是把客气当福气,你夸海口,她照单全收,你怕连 个退路都没有了。”

85、【将人心,比自心】为别人着想。成语:设身处地。冯德英 《苦菜花》:“我是想,人都有颗心,将人心,比自心,遇事替别 人想想,把别人的事放在自己身上比比,看看该怎么做才 对,这样做倒不一定错。”

86、【貂惜皮毛象护牙】释义:貂:一种动物,皮毛珍贵。比喻各自珍惜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例句:他略顿了顿,又进一步开导说:“貂惜皮毛象护牙。咱们呢,眼下最要紧的就是站稳脚跟,不被冲垮,保住乌纱帽。”

87、【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谚)嫫(m。)母:古时有名的丑女。西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后为美女的代称。嫫母虽丑,也还有她的美点;西施虽美,也还有她的丑处。指美与丑都不是绝对的。

88、【红萝卜蘸辣椒面,没看出来】释义:红萝卜蘸辣椒面,颜色—样,看不出来。比喻不能识别人或事物的好坏。例句:他心里骂邹威这个坏小子太可恨!红萝卜蘸辣椒面,没看出来,这小子原来是熟透的藕,鬼心眼挺多。

89、【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释义:金钱能使人坏掉良心。例句:原来人心本好,见财即变。自古道得好:“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丁戍见卢疆倾心付托时,也自实心应承,无有虚谬。及依他到所说的某处取得干金在手,却就转了念头。

90、【想起一出是一出】从前富贵人家,把戏班叫到家中唱戏, 戏目由他们决定,叫点戏。他们想点哪一出就演哪一出。 引申为:没有准谱儿,一会儿一个主意。王蒙《活动变人 形》:“老孙办事就是这么荒唐可笑,想去一出(戏)就是一 出。”

91、【狐狸再狡猾,总要露出尾巴】释义:比喻伪装终究要被识破而暴露出真相。例句: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刁金贵很可能是敌人有计划潜伏下来的特务。鱼沉得再深,总有个冒泡的时候,狐狸再狡猾,总要露出尾巴。他既要进行反革命活动,迟早要暴露反革命的嘴脸。

92、七十多岁的张爷爷和李奶奶要结婚了。张爷爷对儿女们打趣道:“好儿好闺女,不如半路好夫妻。你们年轻人结婚是金花配银花,俺这把年纪结婚可是西葫芦配南瓜哟!”婚后老两口恩恩爱爱,形影不离。村里人笑说他俩是“老头不离老婆,秤杆离不开秤砣”。(安徽·萧县)

93、【蛤蟆跳三跳,也要歇一歇】释义:比喻人不能总干活,也要适当休息。“跳三跳”又作“跳几跳”、“蹦三蹦”。“歇一歇”又作“歇三歇”。例句:赵新提醒大家,自从提出三熟制的问题以后,已经有人在散布流言飞语了,说什么“蛤蟆跳三跳,也要歇一歇”,反对冬季兴修水利。

94、【快马难追鲜鱼价,宰相管不了水产行】释义:比喻鲜鱼价钱变化快,谁也控制不了。例句:姓纪的,你以为做买卖像带兵似的,靠一纸命令就行了?错喽,俗话说:快马难追鲜鱼价,宰相管不了水产行。你发动群众盖房子,搞的挺气势,可汛期终不能发动群众经商吧? ……._一…….

95、【跳窝鸡不下蛋】做事不安心,不专心,难以成功。《中国 青年报》(19:“跳窝鸡不下蛋这句俗话,我从小就 听人说过,然而直到现在,我才理解了他的含义。跳窝鸡为 什么不下蛋呢?我想,大概是这样的鸡对下蛋的窝过于挑 剔,总觉得自己这个蛋非同一般,一定要选一个最理想的窝 才肯下,而这样的窝又总也找不到,于是跳来跳去,不仅耽 误了下蛋时间,又使生蛋的机能开始蜕化。”

96、【乌鸦嘴】“乌鸦嘴”指那些说话不吉利、讨人嫌的人。那么,乌鸦是一种什么鸟呢?早先,乌鸦不仅不是不吉利的鸟,还是一种神鸟。乌鸦在古代也被称作“乌”,《尚书·大传》曾记录说:“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诸大夫皆喜。”这是把乌鸦当做瑞兆的例子。古代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所以把太阳称作“金乌”。古人还相传乌鸦能反哺其母,所以常赞颂乌鸦,用“乌鸦反哺”来比喻孝敬父母。甚至用慈乌来代指母亲。晋代王嘉《拾遗记·鲁僖公》说:“仁鸟,俗亦谓乌……。”乌鸦变成不祥之鸟,大概是从它能预示吉凶开始的。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就记载:“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可见到了后来,把乌鸦报吉凶变成了报凶不报吉。民间开始越来越排斥乌鸦,认为乌鸦会带来晦气,专主报凶。宋代梅尧臣还曾写文为乌鸦辩解,认为乌鸦为表忠心才预示吉凶,却为人们误解以为它专报凶信。可见,乌鸦由吉祥鸟转变为不祥之物,当在唐宋时期。 “乌鸦嘴”一词意思的演变,和民间的世俗观点有关。在民间,人们总把乌鸦和霉运相连,于是赋予“乌鸦嘴”另一种意思,即称喜欢说话又出言不吉的人,这种人好事说不灵,坏事一说就灵。

97、【大师傅】常言说,工厂里师傅多,医院里大夫多,学校里老师多。那么,怎么师傅当中还有一个“大师傅”呢?而且是做饭的?这里面有一则民间故事。古时候有个皇上,一次来到修建宫殿的工地上,就让各工匠说说自己的本领,谁的本领大就封谁为师傅。众工匠都不服气,抢着去表白自己的功劳。皇上干脆把他们都封为师傅。工地上给工匠们做饭的是一对姐妹,二人见工匠们都有了封号,便也凑过来讨封。没想到,那些被封为师傅的工匠们说:“做饭的算什么行当?”姐姐很生气,就决定饿他们一次。众工匠干完活,都跑到饭棚里去吃饭,却见灶房里没动烟火,就来责问姐妹俩。姐姐说:“做饭的不算个行当,那你们就自己做吧!”众工匠向皇上报告此事。皇上问:“那做饭的到底算不算个行当?”这些能工巧匠饿得肚子咕咕叫,连忙答道:“做饭算行当,太算行当了!” 于是,皇上叫人把姐妹俩找来,准备封她们为师傅。姐姐摆摆手,指着工匠们对皇上说:“他们都是师傅,却做不了饭;给我的封号,得比他们大!” 皇上说:“那就封你为大师傅吧。”姐姐乐了,指着帮着自己做菜的妹妹,问:“她呢?”皇上顺口说:“你是大师傅,那她就是二师傅吧。”妹妹一听,也很高兴。就这样,做饭的就被称为大师傅,帮厨的就被称为二师傅了。

98、【连中三元】现在比喻在三次考试或各种比赛中连续取得第一名。那么,“连中三元”典出哪里呢?宋代赵升《朝野类要·举业三元》有云:“解试、省试并为魁首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连中三元”即源于此。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一级乡试,二级会试,三级殿试。乡试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参加乡试的对象,主要是生员科考中的优等生及监生、贡生。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乡试考取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取举人就取得高一级会试的资格。会试,由全国各省举人参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乡试后的次年春天,故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会试考取的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宫中殿廷举行,故又称“延试”。参加殿试的是贡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试在宫中,故号称由皇帝主持,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科,名殿试策。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或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殿试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叫“状元”。如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则叫“连中三元”。现在没有科举考试了,“连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时还借称第一名为“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这种用法还是受连中三元之影响。

99、【胡同】城镇、村子的巷子、小街道,在北方叫“胡同”。据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说:“街也,今京师巷叫‘衙衙’。”“衚衙”乃“胡同”的异体字。明朝沈榜《宛署杂记》说:“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可见,“胡同”一词产生于元代。据考证,“胡同”一词源于女真族的“霍通”一词。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语和女真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语调和语音都很接近,女真族叫“霍通”、“火瞳”都指“聚族而居”的意思。后来汉族人把“火瞳”译为“胡同”,成为汉字化的外来语词。城市里的小街道大多直呼“胡同”,如李家胡同、于家胡同等。胡床人们常在古代文献或诗词中见到“胡床”或“床”字,有时误解为是睡觉的卧具,即现在的床。其实,古时候,“床”并不是专指卧具,而大部分作为坐具使用。汉朝人许慎在《说文》中称床为“安身之几坐也”,明确说是坐具。至迟到唐代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睡觉的床(寝具)。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代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于现在的马扎。胡床早期系用于军旅之中,相传大约是公元二世纪的汉灵帝从北方游牧民族中引入,故称“胡床”。可见,“床”在前,“胡床”在后,床与胡床是两种不同的坐具,胡床更加小巧灵活。胡床若用绳绷扎,则称“绳床”,又因其形制可以转动折叠,故又称“交床”。《演繁露》云:“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看来这种坐具非常便于携带,因而常为战争时将军出征所带,所以后来便发展为权力的象征——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