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格言大全 > 名人名言

《师训箴言》

2022-12-16互联网 名人名言 手机版

  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医道者,活人之术也,识宇宙自然之理,验之于人,以保身延命,尽仁义之心也。医业者,救死扶伤,除生命之疾痛,乃慈悲之术也。解惑者,启发心志,解释疑难,传承之法也。故师之责任,可谓重大也。道得师而传,业得师而精,惑得师而解,幸甚也。吾师从孙光荣教授学习中医之道,执中医之业,解中医之惑,已愈五年,于医道渐有所悟,于吾而言,此乃五百年一遇之恩也。吾每日研习孙老医案,医业日益精进。今天朗气清,万象更新,乃沐浴更衣,再读《师训箴言》,顿觉醍醐灌顶,字字玑珠,其间胜景,难以尽言。今将《箴言》字句,结合平日恩师教导及跟师心得,逐句注释,或挂一漏万,有所偏误,祈望大德指正。

  文曰:

  第一明志,要志坚心定。入我中医门,当做中医人,为国承传统,为民解疾困;终身业中医,志坚人心定。

  “志”者,心之所之也。或云志气、意愿,乃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说文》云:志者,意也。《荀子》云:志者,臧也。《史记·陈涉世家》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孙老特别强调“志”在学习中医过程中的作用,告诫弟子们“志在青云”,做一个立志传承中医、弘扬中医的接班人。因为一个人要想学习好中医,成为中医的骨干甚至有朝一日成为中医的栋梁之才,必定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矢志研习中医,为中医事业而奋斗。若一个学习中医者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不能坚定不移的走“铁杆中医”的道路,容易被其它医学牵着鼻子走,成为人云亦云,不知所以然的平庸之才。只有立志于中医事业,才能拥有坚韧、努力的精神,成为真正“有德、有学、有才、有识、有建树”的著名中医。

  孙老曰:传承中医事业的志向要坚定,“志坚心定”。心若不定,必然导致浮躁,浅尝辄止,不能深入研究中医,其结局必定是半途而费,离开中医的队伍,不能成为铁杆中医,更谈不上成为中医之栋梁,传承中医,弘扬中医了。当今世界,物欲横流,若不能立志以中医事业为重,必定被金钱物质左右,不能“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孙思邈语)。”不能实现为人民群众解除疾病痛苦的愿望。

  第二明德,要修德正身。重仁和谦廉,求精诚慎严。淡泊名利事,慈悲注心田;深修大医德,泽惠苍生前。

  “德”者,目直、心直是也,目不斜视,心无二意。凡习医之人,行为端正,医德高尚,方为良医。孙老曾于第二批国优人才培训班上言:世界上权利最大的,不是国家总理,不是法官,而是医生的处方权。因为国家总理要想决定做一件事情,还需要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才行。法官断案,也需要律师辩护后才决定。而医生仅凭一个处方,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所以说,医生的处方权真的是很大。为人在世,欲事业有成,必须具备多个要素,而诸要素中,以德为先。德乃立业之本。此外,“德”还包含“恩德、感恩”之意,为中医人者,但感激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中医药这一伟大的宝库,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上可以除苍生之疾苦,下可以保身延年。只有感恩,才懂得珍惜,只有珍惜,才会努力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专研中医药治病救人的技术,最终造福苍生。孙老言“修德正身”,即“德修身正”也,医德高尚,行为端正。另外,孙老自幼承袭家学,研习儒家经典著作,在儒家思想中,“德”的包含“忠孝仁义、温良恭谦”之意,凡习中医之业,必须心怀仁慈之心,以和为贵,恭谦礼让,廉洁自律。孙老曾言,为人者“一不贪色、二不贪财”,便不会犯大错误。中医人需要淡薄名利,做到无欲无求,专心给患者医治疾病,接触患者痛苦。像菩萨那样慈悲为怀,若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自然会获得老百姓尊重。故云“深修大医德,泽惠苍生前。”孙老还曾给一个十三岁的友人之女修改贺岁诗文,文曰:“文章可华国,祥瑞降人间。家和万事兴,贺岁岂唯钱。癸水滋吉壤,巳蛇舞新篇。大展宏图景,吉利永无边。”并同时告诫弟子们,不论自励以及教育子女都要强调“三心三养”:决心以养志,静心以养性,恒心以养学。

  第三明理,要精研经典。古代文史哲,医经与医诀,天人合一论,阴阳五行说,勤求古训理,方为医中杰。

  “理”者,字从玉,从里。联合起来表示“玉石内部的纹路”,引申为顺着玉石内部的纹路切割玉石,即顺着事物的内部道理做事,顺事而为。《说文》云: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对于中医人而言,主要是指研习与中医有关的理论。尤其是要重视中医文化的传承。因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是包含了中国古代神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传统中国文史知识在内的综合学科体系。中医理论是在“天人合一论,阴阳五行”等理论的指导下,囊括了“天人相应”的指导思想;“脏腑中心,气血中和,阴阳平衡”等生理观点;“阴阳否格,上下不宁”等病机观点;“判定顺逆,决断生死”等辨证要旨;“形、证、脉、气”等辨证依据;“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虚寒,实热,生死,顺逆”等辨证纲领;“调平阴阳”等治疗大法;“水火相济”等指导治法(详见中原传媒出版集团中原农民出版社《华佗中藏经研究集成》)。孙老强调作为中医人,要熟读仲景各家名著,精研《内经》等中医古籍,勤于实践,精勤不懈。在中医诊疗技术上要精益求精,不可浅尝辄止。孙老强调,只有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人,才能成为中医之大家。为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孙老奔走呼号,竭尽全力,作了许多意义深远的事情,获得了国家主管部门和老百姓以及同行中医专家的一致认可。

  第四明术,要苦练笃行。练望闻问切,精辨证论治,识升降浮沉,知生克乘侮,博采众家术,可解万民苦。

  “术”,字从行,本义是指城邑中的道路。《说文》云:術,邑中道也。《广雅》云:术,道也。引申为方法、策略。对于中医而言,主要是指中医医术,即诊治疾病的策略、手段中医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才艺的象征。因而中国古代的许多儒学大家,都兼习中医。然而中医的诊段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古人云“望而知之者谓之神,闻而知之者谓之圣,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切而知之者谓之巧。”只有四诊合参,才能万全。孙老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特别重视脉诊的运用,同时又特别重视传授弟子们望诊、闻诊、问诊的技巧。充分运用中药的“升降浮沉,生克乘侮”理论,以及中药七情之“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理论,达到“归于中和”的治病目的。同时,孙老善于学习众多医家之长,融会贯通,其最终目的,皆是治愈患者的疾病,接触病人的心身痛苦。

  第五明法,要继承创新。崇古不泥古,创新不离纲,融会出新知,古义应发皇,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

  “法”字,乃会意字。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其基本义是指刑法、法律、法度。同时含有“标准、模式”的意思,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即是此意。孙光荣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我国著名的文献学家和中医临床家。其学术思想源自于对《中藏经》的深入研究,并继承了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在肿瘤、妇科病、中风病、情志病等疾病诊治方面经验丰富。临床辨证以气虚、血瘀、肝郁、痰浊、热毒等证型多见,在处方用药上,多采用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治则,在处方用药方面则依照药物的功效区分君臣佐使,采用“三联药对”的组方思想进行辨证用药。其处方用药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孙老教导弟子,中医是一门深奥的技艺,一定要继承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但是不能泥守于古方,不知灵活变通,要学习经方、经典理论著作,同时要汲取现代科学研究的一切成果,融会贯通,服务于中医的诊疗之中。做到“崇古不泥古、创新不离纲”。在临证处方之时,要对中医经典古籍中有关此病的认识理论进行深入挖掘,“发皇古意”,同时,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运用中医“扶正驱邪、调平阴阳”的方法,“四两拨千斤”,治病强身,做到“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

  第六明业,要发挥优势。中医本姓中,柔杂难竟功,疾风知劲草,立根不放松,发挥我优势,伟业五洲通。

  “业”字,象形。从丵,从巾从生草。本义是指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引申为“学业、事业、行业”的意义。孙老告诫众弟子一定要坚信中医,做“铁杆中医”,才能成为一代中医之大家。要在临床上相信中医、运用中医。充分运用中医药诊疗优势造福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孙老言今日中医处境非常危险,很多高年资中医师在临床不用中医、不信中医、不懂中医,中医人才断层、缺乏、后继乏人,缺乏真正的中医、铁杆中医。孙老说国家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供我们进修学习,应该珍惜。孙老说他七十多岁了,还想学习,国家还培养他,他也会珍惜始终学习,可惜他岁数大,只能自学,跟着别的老师学习。孙老还教大家,不要轻视一种老中医的学习,虽然这种老中医一辈子只读一本书,只看一类病,只用一个方加减,比如异功散、少府逐瘀汤,但是老中医处方是第一行药相同相似,第二、三行变化多端、灵活加减。尤其是药物的相杀相畏相使相须等,互相制约。而学院派的老师理论知识全面,四大经典熟读背诵,与师承出师的老中医一样,都值得好好学习。

  孙老还告诫弟子们,跟老师临床出诊,老师不可能把每一例病人都讲给我们听,但是学生课后要学习,自己去悟。全国人才临床高级研修班请国医大师给讲四大经典,如《黄帝内经》,这些中医古籍如何读,作为学生要有悟性,书固然要读要背,但不是光把书背下来就行了,光背书也没用,要学会抓住经典的要点,结合本专业、本科特点,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要运用熟练,熟能生巧。而且老中医的性格各异,有的老师可能不喜欢讲解,更需要学生自己领悟。孙老言当年孙老跟随师祖李聪甫老师七年,李老就很少讲解,但是孙老获益终身。有的老师是谆谆教导,有的是大而话之。老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剖析给学生听,学生要求悟性高,表达好,讲的出来。

  以上“六明”,惟求明医之道;以上“六要”,乃成名医之纲,尔当正心修身,磨砺自强,继往开来,永续辉煌!

  “明”字,《说文》曰:照也。《易·系辞》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疏》曰:日月中时,徧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孙老曰:要做“明”医,而不光是“名医”。老中医为何能成为名医?一是疗效好,二是其他的优点。我们要学习老中医如何成为名医的成长经历,模仿老中医的读书思维、处方以及生活习性,把自己培养成未来的一名老中医。(详见2012年8曰27日孙老于同仁堂中医医院《吉林“长白山杏林新苑”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孙老言:人生,若要立济世之德,修绝世之学,建不世之功,传后世之夜,必须做到“十不得”:一是冷不得(要有持久的雄心与热情);二是懒不得(要有坚持奋斗的恒心);三是躁不得(要有冷静的头脑);四是狂不得(要有谦谨之品质);五是软不得(要有果断决议之力);六是露不得(要有锋芒深藏之器度);七是乱不得(要有据惑辟邪之定力);八是浮不得(要在学习工作中脚踏实地、掘井汲泉,不能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九是繁不得(要在生活细节中求简洁朴实);十是贪不得(要有清廉自律之定力)。若能做到孙老要求的“十不得”,达到“戒、定、慧”的境界,坚定中医理想,持之以恒。“正心修身,磨砺自强”,必定能成为一代“明”医,传承中医,发扬中医,于中医事业“继往开来,永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