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格言大全 > 经典名言

叔本华名言(精选121句)

2022-03-07互联网 经典名言 手机版

1、真正的道德原动力就是同情。

2、我们的自身构成却永远不会改变。

3、从我们所做,我们才知道我们所是。

4、不幸是同情的条件,同情是仁爱的源泉。

5、意欲(性格)素质和智力素质是互不相干的。

6、至为狭隘的头脑智力可以与伟大的博爱之心共存。

7、在残忍、无情方面,人是丝毫不亚于老虎和鬣狗的。

8、所有真正的道德品质,无论好坏,都是内在天生的。

9、谁要是在小事上不体恤他人,就会在大事上肆无忌惮。

10、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这个人理智思考和选择以后的产物。

11、认知只能决定意欲在不同的情形下的不同发挥方式而已。

12、一个人会在细节小事上疏于防备,从而表露出自己的性格。

13、只要这个人是这样的人,那他必然就会做出所有这样的事。

14、在一个人的行为里面,智力所能做的只是把动因呈现给意欲。

15、公正之人就得不打折扣地承担起人生所应有的全部祸害和磨难。

16、动物并不纯粹为了折磨而折磨其猎食对象,但人却是这样做的。

17、心怀仁爱的人,在其他每一个人的身上重又认出了自己的本质。

18、意欲作为超越时间之物,只要它确实存在,那它就是不可改变的。

19、这样,心怀仁爱的人就把自己的命运与人的总体命运等同了起来。

20、个体的性格在孩提时就露出苗头。在这个时候,在这小孩所做的小事情

21、在佛教的轮回里面,人之苦难、人之性恶与人之愚蠢相互对应得毫厘不爽。

22、正是这一点构成了人的魔鬼特性——这比纯粹的动物性还要恶劣许多。

23、一个人会忘记一切,绝对所有的一切,但却不会忘记他的自我,忘记他的本性。

24、人做出的行为和大自然每一存在物的发挥是一样的,都是严格受制于因果法则。

25、我们改变不了意欲所争取的目标,而只可以改变意欲为实现其目标所采取的途径。

26、对于意欲活动本身,对于意欲活动的主要倾向或者基本准则,智力却是无能为力的。

27、对众生怀着无限的同情,是做出合乎道德的良好行为的一个最牢固和最可靠的保证。

28、出于纯真目的的每一善良行为都宣告了做出这一行为的人是与这一现象世界互相抵触的。

29、勇气使我们能够承受各种牺牲和实现自我征服。勇气因此就起码与美德有了一定的关联。

30、智力只是一种理论性的能力:它勾画和罗列出为人称道的,因而是值得追求的人生道路。

31、一旦发生所谓违反性格的事情,那只是因为人们在具体情形里错误地认识自己的性格所致。

32、唯一适合抑制我们的憎恨或者鄙视情绪的是怜悯,而不是我们口口声声寻求的尊严和价值。

33、在这一现象世界里,他人与自己是完全分离的,但做出善行的人却把他人和自己视为一体。

34、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承受痛苦和做出实事的潜力如何——除非有机会运用和发挥这些能力。

35、一个人的美德与劣性,其种子是深藏在这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里面,深藏在这个人的真正内核。

36、卓越的思想素质只能获得别人的赞叹,而不是爱戴,后者是留给优秀的道德品质、性格素质的。

37、我们从自己道德方面获得的自我满足比起在智力方面的自我满足,从根本上是多么的不一样啊!

38、尽管两个小孩在极为相似的环境下长大并受到了相同的教育,但这两个人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

39、一个人一生中由大小事情所构成的现实人生轨迹,就像一只座钟的运动一样被必然地预先确定了下来。

40、如果我们所谓的好朋友泄露出卑鄙、下流、恶劣的特性——哪怕这只是表现在毫不起眼的小事情

41、基督教把仁爱视为所有美德中的最伟大者,甚至把仁爱也施予我们的敌人。这是基督教作出的最大贡献。

42、相信认知的确从根本上决定了意欲,就跟相信一个人晚上提着的灯笼就是这个人步子的原动力一般无异。

43、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巧妙、精心培养以后的结果,也不是偶然所处的环境的产物,而是大自然本身的作品。

44、在这个世界上,卑劣和恶毒普遍占据着统治地位,而愚蠢的嗓门叫喊得至为响亮,他们的话语也更有分量。

45、我们对于自己在将来某一处境会如何作为的判断顶多只是猜测而已,虽然我们经常会把这一猜测视为定论。

46、每个不带偏见的人都应该把意欲与智力两类素质彼此完全分开,识别其各自的存在只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47、并不因为这个人愿意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他就可以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不管他的愿望是多么的真诚。

48、我们只能通过考虑一个人准备投身其中的处境,以及这一处境与此人的性格的互相冲突之处,猜出他的行事。

49、在亚洲,比基督教还早一千多年,人们就把对邻人无边的仁爱不仅作为真理和准则,而且也是人们实践的内容。

50、在骨子里,人就是丑陋、野蛮的动物。我们所见的人只是被绑上了绳索,被驯服了,这种情形就叫做文明教化。

51、要消除我们对他人的仇恨心态,没有什么方法比采用某种会引起自己同情他人的审视角度,更加容易达到目的。

52、从一个人对细微事情的处理方式,或者纯粹的举止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无限膨胀扩张、丝毫不顾及他人的自我。

53、谁要是忽略一个人性格的微小特征,直到吃亏受累了以后才了解到在此时已暴露无遗的性格,那他就只能咎由自取。

54、人们所做出的公正行为与真正的内心诚实,两者间的关系就犹如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礼貌与真正对邻人的爱之间的关系。

55、心的善良是一种超验的素质,它属于某种扩展至此生之外的事物秩序、法则,其他方面的完美是不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的。

56、认识人的入门和基础,的确就是坚信一个人的行为在大体上和本质上并不是由这个人的理智机能及其冀望和决心所指引。

57、由于仁爱这一美德,我们甚至把本来落在别人肩上的苦难也接了过来,使自己得到了比在正常情形下自己个人所要承受的

58、一个人尽管对自己道德方面的缺陷有着最清晰的认识,甚至为此感到厌恶,甚至诚意地下定决心改进自己,但却仍然无法如愿。

59、并不发自私心的每一善良行为都是神秘的,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要勉为其难地对此作出解释,人们就只有找出种种的借口。

60、所有人都相当重视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众的人的面相、外形,亦即这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所以,人们都盼望一睹这个人的风采。

61、我们看见人们偶尔爆发其本性时会感到震惊。一旦解除了法律、秩序的束缚,一旦出现了无政府状态,人就会显现出本来的样子。

62、我们永远不可以从一种良好的智力推断出良好(善良)的意欲;也不可以从后者推断出前者,或从低劣的智力推断出卑劣的意欲等。

63、正是为实践公正所付出的牺牲,公正这一美德受人敬重,因为如果这一美德只涉及无关痛痒的小牺牲,那是不会得到别人的敬重的。

64、由于人的个性的缘故,一个人的整个人生轨迹,亦即他的内在和外在事情的记录,会显示出与另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的差别。

65、一个全然形而下,因而是纯粹依据经验的解释并不足以解释勇气何以成为美德,因为这样一种解释只能立足于勇气的有利和用处方面。

66、在认知的帮助下,意欲更加准确地量度自己与事物的关系,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意欲的是什么,因而在选择目标时,更少地受制于错误。

67、罪孽与惩罚对应、协调得天衣无缝。从这一审视观点出发,我们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大众的愚蠢所经常感受到的厌恶,也就烟消云散了。

68、一个人的性格只是在方向和材料方面似乎经历微调和修正,而这些微调和修正是一个人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有了不同的需要所带来的结果。

69、一个人的行为发自这个人与生俱来的和不可改变的性格,并由动因特别、具体地安排。因此,一个人的行为是性格和动因这两种因素的产物。

70、勇气之所以是美德就在于:我们心甘情愿地直面此时此刻对我们构成威胁的恶行,并有所作为,目的就是以行动防止更大的罪恶在将来发生。

71、在年岁、社会关系,甚至是知识和观点的可变外衣之下,隐藏着的是那同一个真实的人,全然不变、始终如一,就犹如藏身在甲壳里面的鳖。

72、一个人的个性(亦即他既定的性格和既定的智力)就像渗透力很强的染料一样,精确决定了这个人的所有行为和思想,甚至包括最琐碎的细节。

73、每个人在其自身都带有嫉妒和同情这两种彼此对立相反的特质,因为这两种特质产生于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与他人状况不可避免地作出的比较。

74、每个人的内心都确实有着某种野蛮的兽性——一有机会它就张牙舞爪、肆意咆哮,就会伤害他人,甚至会毁灭那些妨碍自己发威作恶的人。

75、一个人所显现出来的高度善良,能够完全弥补智力素质的欠缺;我们甚至会为自己感到羞愧:因为我们竟然为这个善良的人欠缺智力素质而惋惜。

76、一个人道德上的善或恶,首先是从这个人对待他人的根本态度和心情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这种态度、心情要么带有嫉妒,要么带有同情的特质。

77、嫉妒也就是在人、我之间筑起一堵厚墙;但对于怀有同情心的人来说,这堵墙壁则是脆弱和透明的。事实上,这堵墙有时候会被同情心完全推倒。

78、每一个既定的诸如此类的人,在每一同样的情形之下,只能做出他在这种情形下做出的事情,外在的这些情形本身也遵循着严格的必然性而出现。

79、最根本性的东西——无论是在道德方面,还是在智力或者体质方面——都是与生俱来的,人为努力和运用技巧始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80、如果没有适宜的机会发作一番,到最后就只能抓住最微小的机会,具体方式就是把这些发作的借口在想象中放大,尽其所能和尽其所敢地小题大做。

81、正如火炬和火堆在太阳底下会显得苍白和毫不起眼,同样,优秀的智力,甚至思想的天才,还有漂亮的外貌,都会在与善良心灵的比较中黯然失色。

82、所有只是学习得来的、后天勉为其难获得的,亦即后验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都的确不是货真价实的,是没有内容的表面功夫。

83、意欲只是从认知那里获得动因——由于这些动因的作用,意欲持续地发挥其真实本性,并使这一本性得以显现出来;我们也就有了了解这一本性的可能。

84、正如一个植物学家从一片叶子认出整株植物,居维尔从一块动物骨头就能重构这一动物;同样,从一个人的某一典型行为,我们就可以确切了解这个人的性格。

85、不可能有一套伦理学可以改变和改进意欲本身。这是因为所有的教诲都只能对认知产生作用,而认知永远无法决定意欲本身,亦即无法决定意欲活动的基本特征。

86、当善良的品性达到很高的程度,那它就把心扩大了,从而包含了整个世界。这样,一切事物都尽在他的心中,因为善良的人把所有的生命视为自己本性的同一体。

87、对待一个我们精确了解的人,就像对待某样我们已经清楚了解其特性的物品一样: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预知能够期望这个人做出些什么和不能够期望这个人做出些什么。

88、性格是绝对无法改变的,因为人的所有行事都出自一条内在的原则;根据这一条内在的原则,在相类似的处境之下,一个人只能永远做出同样的事情,而不可能是别的。

89、期望一个人在同样的处境下,一会儿做出这样的行为,一会儿又做出另外完全不一样的行为。就犹如人们期望同一株果树,在今年夏天长出樱桃,在明年夏天则长出梨子。

90、看着池塘里波平如镜的静水,我们并不会想到它可以从岩石上咆哮着、翻滚着奔腾而下;或者作为喷泉它能够迸升至怎样的高度;我们也不会想到冰冻的水所蕴含的热量。

91、性格与认知(智力)的关系我们获得的教导可以改变可供选择的手段,但却改变不了我们最终的目标——这最终的目标是每一个人的意欲根据其原初的本质制定出来的。

92、一种良好的品性就可以盖过并抹去智力上的严重不足。在了解一个人具有某种优秀品质以后,我们会耐心迁就这个人智力上的不足,和岁数大了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愚钝和孩子气。

93、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行为比作一颗行星的运动轨迹:行星划出的轨迹是给予这一行星的离心力和太阳对其牵引的向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代表了性格,后者则是动因的影响。

94、认知时而是意欲行为的旁观者,对于意欲的行为给予一些无关痛痒的赞语或责备;时而认知又受到外在的影响,因为获得经验教训以后,认知又改变原有的和制定新的规章准则。

95、意欲则是既成现实、不可更改的某样东西,它不顾智力勾画出的蓝图,仍然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然后,我们看到智力在意欲后面跟着,嘴里在毫无用处地抱怨着意欲的本性。

96、勇气具有坚忍的特性——坚忍就是意味着我们清楚意识到除了此刻威胁着我们的恶行以外,还有更大的恶行;而我们此刻的仓惶退却或者躲避,就会招致将来更加可怕的恶行。

97、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巨大的自我,它轻而易举就能够挣脱法律的束缚。我们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就随时可以看到这种情形,而在大事上的表现则由历史书的每一页告诉我们。

98、一个人在将来某一情形出现的时候会如何作为,也可以预先完全确定下来——只要我们正确、细致地了解了这个人的性格,以及他将身处其中的外在情形对他性格所产生的影响。

99、一个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一个人在某种情形下做出过某种行为,那以后在一模一样的情形再度出现时(当然,在此包括了这个人对当时情形的正确认识),这个人也会再度同样作为。

100、智力作为旁观者和目击证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动因作用于性格,从而形成人生的轨迹。而在这一人生轨迹里面发生的总体事件,严格来说,其发生的必然性与钟表运动的必然性一般无异。

101、一副明显高贵的品性,哪怕完全缺乏智力优点及智力修养,仍然呈现出无所欠缺的样子。相比之下,就算是至为伟大的思想头脑,一旦蒙上了严重道德缺陷的污点,看上去就始终备受责备。

102、纠正了的认识,如果能够更加精确地向意欲显示和帮助意欲更加正确地判断哪些目标是合乎意欲的愿望,并且是在意欲能及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形下,认识才可以修正意欲的行为。

103、如果一个人在处理小事情时做出了完全不顾及别人、绝对自我主义的行为,并从而表现出他的内心并没有公平、正直的感情,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在没有足够保障的情况下托付给他哪怕是一文钱。

104、试图通过言词和说教来消除一个人的性格缺陷,从而改变这个人的性格,改变这个人的内在道德,就完全等同于通过外部的作用,试图把铅变化成金子,或者试图通过精心栽培,让橡树结出杏子。

105、假设我们想了解一个人在我们设想中的处境会如何作为,我们可千万不要以这个人做出的许诺和保证为凭据。因为就算这个人出自真心许下诺言和作出保证,但他现在谈论的事情却是他并不了解的。

106、如果我们已经见过他在相似情形中的行为,那预知当然就非常容易了;因为他在第二次会不可避免地做出同样的事情,但前提当然始终是:在第一次的时候,他已经正确和完全地了解了当时的情形。

107、公正这一美德的实质,就在于公正的人并不会把与生活须臾不离的负担和痛苦,通过玩弄狡猾或使用强力转嫁到别人的身上,就像那些不义者所做的那样;而是自己扛起命运给予自己的那一份负担和痛苦。

108、我对人的一个特性的解释是:由于生存意欲越来越厉害地感受到生存中没完没了的痛苦折磨,所以它就试图通过在别人身上制造痛苦来减轻自己的苦痛;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就发展成为真正的恶毒和残忍。

109、当我们要对某一行为作出道德上的评判时,首先就要确切了解这一行为后面的动因;但在了解了这行为的动因以后,我们对此行为的赞赏或者批评就再不会与这一动因有关,转而针对受到这一动因驱使的这个人的性格。

110、甚至最有限的智力和出奇丑陋的相貌,只要它们与非同一般的善良为伴,这些就仿佛得到了美化,像围了一圈属于更高一级美丽的光环,因为现在一种发自他们内在的智慧说话了,在它面前,所有其他的智慧都得闭嘴、沉默。

111、这一世界不仅只是定夺了人们下一辈子的福、祸——这些根据人们在这一辈子的善、恶而定——其实,在这一世界人们就已经得到了最后的审判,因为每个人根据其自身素质、做出的功德就已经随身获得了酬劳和耻辱。

112、总的来说,改进和改良的范围只局限在认知方面。性格是不会改变的,动因以必然性发挥作用,但这些动因却必须先通过认知这一关,因为认知是动因的媒介。认知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扩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不断得到矫正。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113、与人性中这种无限的自我结伴而行的,还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的憎恨、愤怒、嫉慕、怨恨和恶意。这些东西郁积在胸中,就像储存在毒蛇牙泡里的毒液,时机一到,就会喷发而出。到了这个时候,那就是一个挣脱了镣铐、肆无忌惮地咆哮发作的魔鬼。

114、归根到底,每个人只是做出他本性之中、亦即由他与生俱来的内在已经无法挽回地固定下来的事情。虽然智力才能需要得到发掘、修养,正如大自然的许多产品需要一番加工才可以让人们享受或利用一样,在这两种情形里,任何修养和加工都不可以取代原有的材料。

115、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能从人的某一行为勾画出这一个人,尽管这一行为只涉及一些芝麻绿豆的事情;事实上,这些小事情经常最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一个人,因为在处理更重要的事情时,人们会更加小心控制自己;但在小事情上他们会疏于防备,只循着自己的本性行事。

116、我们可以告诉利己主义者:如果他们放弃小小的好处,就可以换来更大的利益;我们也可以让恶毒者清楚地知道:给别人造成痛苦的话,那将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痛苦。但要劝说别人放弃利己之心或者害人之心,我们却是无能为力的,正如我们改变不了猫捉老鼠的天性一样。

117、所有真正的功德和优点,不管是道德上的还是智力上的,不仅只具有物理的或者现实经验的根源,而且还有其形而上的根源。这些功德和优点是先验而非后验的;换句话说,这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因此,它们的根源并不只在现象之中,而是扎根于自在之物。

118、一个人在经历了事情或者受到了别人的劝告以后,会看出自己性格的某一根本缺陷,并为之痛惜,他会真心实意地打定主意去改进自己,消除这一性格弱点-尽管如此,这一性格弱点仍然一有机会就充分展示出来。接下来就是重新的悔疚,重新的痛下决心,洗心革面,和再一次的重蹈覆辙。

119、人类社会也只能通过人的怨恨(或愤怒)与恐惧的互相对立、互相牵制而组成。因为如果没有相应分量的恐惧以抑制我们的怨恨本性,那这种怨恨心理就有可能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杀人犯。同样,如果愤怒不曾在我们的心里存在并监视着别人,那我们就会成为每一个小男孩取笑、捉弄的对象。

120、一个在所有没有涉及财产的事情上,习以为常地表现出缺乏公正的人,他那无限膨胀的自我在日常生活中,从那些人们不会计较的微小动作、行为暴露出来,就像一件肮脏内衣从槛褛外衣的孔洞中向外探头探脑一样——面对这样的人,谁又会相信他在处理人我间的事情时,在除了正义就再别无其他动因的情况下,能够做到童叟无欺?

121、一旦我们看清楚人的劣性,并为这些劣性而感到震惊,那我们就必须马上把目光投向人类生存的苦难;对后者感到惊愕的话,则又必须回头审视人的劣性——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这两者互相平衡;我们也就会意识到这里有着某种永恒的正义。我们会发现这一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审判庭;我们就会开始明白为何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必须为其生存而赎罪,首先在其活着的时候,然后在其死亡的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