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2022年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3000字(7篇)

2023-10-26互联网 实用范文 手机版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3000字篇一

我们都知道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把枯燥的、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知识,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掌握基本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全体教师在课前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电脑大屏幕上播放,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圆满的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以下特点:

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光、图等提供大量的信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

本次活动最大的一个亮点参与式教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充分运用独立、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适时适度的运用鼓励的方法,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运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让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教师重视了朗读教学方法采用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有的教师重视了识字教学注重了生字读音、偏旁部首、笔画笔顺结构的教学;有的教师重视了句子的理解,修辞方法的学习。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是不正确的。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

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

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

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本次教学活动中也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如:还有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适用新时期的教学;有的教师教学时注重了课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也让学生讨论,结果耽误了教学时间;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开始时还很吸引人,但后来就让人感觉有些烦躁,学生也没有了学习兴趣。部分语文课堂仍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悟或面片地追求朗读而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导致了不少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概括能力,缺乏分析与理解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注重培养观察、思考,积累一定的第一手写作资料和语言资料,不能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总之本次教学活动虽然发现了不少问题,但总的来说为我校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经验,为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3000字篇二

本次青年教师园丁工程基地研修活动的重要研修理念是让园丁学员以课例为载体,完整亲历从理论学习到行动研究,连环改进的全过程,成为有研究能力的教学实践工作者。而我们作为青年教师园丁工程的学员,在这次研修中有三大目标:第一是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堂观察诊断与现场指导、扎根课改现实问题的课例研究等活动,提高我们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持续改进各方面的能力;第二是增强课堂教学研究能力,通过行动学习、行动研究,提高学科素养、学习和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方法,在“听中学、做中学”;第三就是积累一批有价值的课例研究成果,即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力求把“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独立撰写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报告。而我所主要研修的课例是“口语交际”,在这次研修中,我呈现的课例是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百花园四的口语交际——“电话留言”。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虽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意义非凡,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重视这块内容的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一到百花园的地方,除了提醒学生背诵“积少成多”,其他的内容几乎让学生自己看看就算了。所以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期中期末检测中“口语交际”部分几乎很难过关,可想而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对于部分教师来说,口语交际教学也成了“盲区”。

在这次研修中,我的主要研修方法是实践、反思、导师引领、自主整改、再次实践;研修过程是:第一步,教学实践,发现问题也就是第一轮上课,导师们观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步,反思交流,导师引领,进行细致的评课;第三步,整合资源,调整方案,再次备课,修改教案和课件;第四步,再次实践,逐步完善,根据修改后的教案上好第二轮课,再评课总结。

(一)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反思交流,导师引领

第一轮上课时,我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但是自我感觉状态欠佳,课堂调控似乎没有做到很好,效果并不显著。通过导师学员共同评课,总结了一些问题:

1、由于是口语交际活动,学生似乎显得有些肆无忌惮,我没有在上课前强调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只注重强调“说”,忽略了“听”和“评”;

2、小组合作的时间没有给够,要求没有细化;

3、创设的四个非常好的情境给学生,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尤其是交际表演,全让学生上台,结果“演技欠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在写手机短信的环节,没有让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导致学生写完后无法判断自己的“作品”孰优孰劣;

5、拓展环节中关于紧急电话的拨打,没有跟学生强调紧急电话是不能乱打的。

导师们还一针见血地总结出我这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口语交际要“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与共,而我只注意引导学生口语表达,却忽略了交际能力的训练。

(二)整合资源,调整方案;再次实践,逐步完善

经过第一次教学实践,自己观看了授课光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真倾听了导师们的意见,我着手修改教案和课件,把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

1、在上第二轮课的时候,我上课伊始便引导学生注意了一个问题:口语交际活动,“说”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大胆发言;“听”也很重要,所以大家在听别人发言的时候要认真,学会尊重别人;“评”也很重要,我们在听的时候除了认真,还要细心发现问题,大胆而真诚地说出来。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了这样的正确意识,所以课堂纪律非常好,与第一轮课的另外一个班级相比,状态完全不同了,看来,教师的课堂引导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完全不能忽视。

2、因为上课开始引导比较到位,我自己本身很投入,所以学生也自然投入。第二轮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我非常惊喜的是:我在巡堂时,好几个小组的学生主动向我提问,甚至主动让我参与其中,一反以往老师引导学生乖乖照办的常态,学生的主体性上升到主动性,而老师的主导性变成了学生主动的需求,作为老师,岂不快哉?

3、最重要的第三个环节“创设情境,交际训练”,我依旧沿用原来第一轮课的情境,但是这一次我亲自上阵,与学生“演对手戏”,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我发挥了自己的表演天赋,把前两个情境一一演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没想到学生的评价非常细致,出乎我的意料。后两个情境我再放手让学生自主表演,他们就能游刃有余了。

4、写手机短信这个环节我在写之前加了一个小小的铺垫,就是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再起来说一说,这样在写手机短信的时候,他们不至于太茫然,写完后我又安排了短信展示,验证了效果。

5、拓展环节中,对于紧急电话知识的传授,我还是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强化他们的生活常识。“紧急电话不能随便拨打”这一点在第一轮课没有体现,第二轮课中,我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了随便拨打电话的漫画,还有出示了法律小常识,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紧急电话的用处和注意事项。

这一次研修,我感觉自己成长很快,收获颇丰。今后我要让我的教学和研修融为一体,成为我平时的工作常态。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参加这样的研修活动,在主动参与研修过程中学会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学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发现问题,多研究问题,多解决问题,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代青年教师发展的趋势。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3000字篇三

《风景优美的地方》习作教学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去过的或最想去的地方,体现其吸引人之处。

  能力目标:尝试完成一篇写景作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有条理的介绍。

【教学难点】

描写有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景物之美。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图片的景物美在哪?

2.课件出示好词、好句。

刚刚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这里有很多描写景物的好词送给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引导归纳:

1.回忆课文的写作方法:

(1)师:这节课,我们要要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那大家想想,怎样写能让人读着像看到了一样美呢?我们先回忆一下《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想一想那些句子写的好吗?用了什么方法?

(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段落)

(2)师小结:

写特点(板书):

颜色: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形状:一块块,一条条,互相交错。

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

用方法(板书):

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写一处景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观察、讨论、修改、学以致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

(1)出示图片(桂林漓江象鼻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想到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这样的美景?

(2)师:有一位同学也去过桂林漓江象鼻山,他写了这样一段话,(出示句子)我们来看看,你觉得这段话写得美不美?能不能让它更美,吸引其他游客呢?运用什么方法,你觉得怎么加句子会更生动?

请你和同桌说一说。讨论后指名答。

(3)老师请同学们帮他改一改。(课件出示段落)

(4)师指导和讲解。

(5)挑选一篇改得好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

(6)师总结:用上合适的好词、好句,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指导写作:

1.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有许多风景名胜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你去过哪些地方?你还想去那些地方?

(学生自由说)

2.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师:那大家想想,写好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

(1)写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2)抓住特点来写。

(3)运用好词好句和修辞手法。

3.学生构思,自主写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课件出示景点图片)

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段话介绍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把看到的景物的颜色、样子、动态写出来,别忘了刚才我们发现的如何吸引人的好方法,相信你们写的一定比说的好!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四、欣赏佳作:

1.投影好习作,引导欣赏。

2.找出习作的优点,也可以提出更好的补充意见。

3.最后,引导学生将习作写完整:

(1)旅游时你和谁一起去的呢?还游览了哪些景点?可以再写一段。游览后的心情怎么样?

(2)给你的文章写一个美丽的题目,使人看了也想去。

(3)开头和结尾都点一点题更好!

[案例分析与反思]

《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篇习作的教学设计,我是遵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而设计的。

在教学实践操作中,根据习作内容和学生能力特点,拓宽习作思路。联系本组课文,以教科书范文引路,指导写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验作者对生活得情感。注意激励学生的习作和评改热情,让学生学会表述,享受作文的快乐。我在课堂中主要实践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联系本组课文,以教科书范文引路,指导写法

首先,明确我们课本里的范文的线索,然后让学生加以运用。这几篇课文分别按“时间”“地点”和“空间”顺序进行描述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空间方位);《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时间);《香港——璀璨的明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地点)。

其次,作者也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去进行说明,抒发情感。三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分别以“富饶”“美丽”和“璀璨”对景点进行简明的概括,并对重点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的分述,层次性比较强,是逐步深入剖析的。

再次,注意引导学生撷取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好词句,进行厚积,并用到实际习作当中去。

从评改的结果来看,这一点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的。

二、学生构思,自主习作,释放情感

在习作中,题目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为此,我借助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等文章的构题方法教授给学生。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这些题目均以一个形容词来粉饰题目,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文章的精髓表达出来。在后来的习作中,我就发现了学生中有“迷人的……”“动感的……”等好题目。

三、为学生搭建平台,进行互动评改

我试图让学生初步学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符号是许多的,在这一节课上,我主要让学生学习几个常用的修改符号,例如删除号,改正号,对调号,增添号,重点号等,以实例展示使用方法。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想出来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经过课后的批改反馈,有大部分同学都能树立了文章是“需要改并能改好”的意识。

在最后的“拓展延伸,总结提高,作业布设”环节上,我引导学生不但要饱览祖国的美景,我们还要走出国门去见识,去拓宽我们的视野。让学生课后把他们把今天所写的与您身边的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告诉学生,要是你现在有许多想去的地方,请你回家介绍给爸爸妈妈听,看能否打动他们,说不定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帮助您实现美好的愿望。学生为此也蠢蠢欲动了。

上完这一节课,总的来说,收获了很多,需要探讨的也很多,例如:如何提高堂上作文的有效性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解决。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3000字篇四

探讨主题: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找寻缺失的母子、母女情

一、教学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把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个精神,新增设了“综合性学习”板块,它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平台。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虽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往往又不能客现、全面、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在与学生日常交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情感上存在一定缺失与障碍。为此,我们语文教研组利用“综合性学习”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开发设计了一系列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课例,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歌唱黄河,歌唱祖国》;帮助学生端正情感态度,树立健康、高尚的追“星”观的《我也追星》;以及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明白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的《上网利弊谈》,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次研讨会所展示的课例《献给母亲的歌》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在学习了胡适《我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我们试图以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亲情的契机,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

在伦理亲情方面,大多数学生存在以下两个误区:

1.不愿与父母沟通,感受不了母爱,理解不了母爱,甚至摒弃母爱。这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反映出来。

:片段一::妈妈变得越来越唠叨了,一句话要说十遍以上,大事小事都要管,真烦人!

片段二:妈妈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她只爱分数,当我考得好时,妈妈会大发慈悲,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当我考砸了的时候,她会勃然大怒,俨然换了一个人,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片段三:妈妈现在除了唠叨,还变得神秘兮兮,老用怀疑的眼光看我,还追着要看我的日记本,说是要摸清我的思想动态。唉,有这么一位老妈,真是我人生的不幸啊!据了解,学生的这些心里话,并没有跟自己的母亲讲过,他们认为与家长交流有障碍,讲了也白讲,干脆不讲。这样一来,彼此之间难免产生隔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隔膜越来越厚。家长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烦恼,孩子们在家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主动与父母交谈,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弄得父母还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2.不懂得向父母表达情感,不懂得感恩。今年母亲节,我们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知道母亲生日的,全班不到四分之一;主动帮妈妈干过家务的,只有五位同学;了解母亲工作、身体状况的,仅三位同学;曾亲口对母亲说过问候语的,如“妈妈,我爱你”此类的话更是寥寥无几,只有一位同学说过。学生认为说这样的话很肉麻,很别扭,说不出口,而且也没必要。问卷调查的结果,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逻辑体系中,而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应该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组织、有步骤的实施,为此,我们主要利用了以下方法与途径:

1.通过阅读有关母爱的文学作品,欣赏有关母爱的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感受真挚、伟大的母爱。

2.通过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与追求。

3.与母亲一起欣赏自己儿时的照片,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体验母爱和至爱亲情。

4.针对以上内容,通过作文或日记的形式,反思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5.邀请母亲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敞开胸怀,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6.为母亲献上一份自己准备的礼物,或为母亲做一件有益的小事,以此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

三、前期学习的组织实施及成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其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重在学习过程。依据这一特点本次活动拟用四周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各选出一名小组长。

第一阶段

1.学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懂你》

2.利用图书馆、影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资料

(1)描写母爱的文学作品

(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爱有关的感人事迹

(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展现母爱形象的绘画、影视、广告、摄影等作品(学生共搜集到诗歌二十首,散文十五篇,小学四部,新闻报道七篇,并编辑成册)。

第二阶段利用周日与母亲聊天

(1)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与追求。

(2)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自己的希望,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3)填写“关爱母亲问卷调查表”。

由于有了亲身体验,涌出了一批文质兼美、饱含真情的学生习作,如肖剑博的《感受母爱》,李颖婕的《妈妈的微笑》,漆宇婷的《妈妈的手》等。

第三阶段

1.总结学习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2.致母亲的一封信,邀请母亲参与本次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

第四阶段

课堂展示

①请母亲走进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②向母亲献礼,感恩母爱以上是我校语文教研组对于新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不太成熟的作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了更多更好的课例。在综合性学习这张崭新的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一、导入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的伟大是因为人类有了慈爱而坚强的母亲”。是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而又最亲近的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智慧,给了我们幸福,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古今中外有哪些以母爱为主题的主题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呢?(学生举手回答)这些作品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但对母亲的真挚与深切的关爱却是同样的,母爱是人间第一情。

二、感受母爱

1.配乐诗朗诵:《永恒的妈妈》(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要求字正腔圆,饱含真情,节奏分明,

2.照片里的故事(背景音乐同上)

同学们刚才精彩的朗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人间最无私、最伟大的亲情,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母爱,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一起去听听照片里的故事。

(1)《妈妈的手》、《感受母爱》(先后展示学生与母亲的合影、背景音乐同上)请两位学生

通过自己与母亲的合影讲述倾注着母亲无尽关爱的生活小事。

①请其他同学谈谈听完后的感受

②老师从选材的角度点评

(2)老师的母女情(展示老师母亲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老师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温馨往事

三、理解母爱

1.展示学生习作片段一:《妈妈的唠叨》

①找出文段中有关妈妈唠叨的语句。

②母亲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唠叨?唠叨的目的是什么?

2.展示学生习作片段二

①根据内容给文段取个恰当的标题。

②你如何看待文中父母对女儿的爱?这种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为什么?

3.展示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片段。

(1)找出文段中体现母爱的关键词句

(2)小组讨论:

①比较《妈妈的唠叨》、《笼中小鸟》、《我的母亲》中三位母亲的教子方法有什么不同,并对此作出评论。

②你觉得母亲在教育自己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或者你觉得哪些方法不能接受,请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1-2种方法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①各小组选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各一名;②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人人参与,大胆发言)

四、感念母爱

1.向母亲献礼(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写上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并当场诵读,将卡片送给在场的自己的母亲或回家送给母亲)

2.请母亲代表谈谈自己此时的心情与感受。

3.全班齐唱《懂你》。

4.老师赠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3000字篇五

课题名称: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7月

(一)研究背景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很大的改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较大的增加。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明确“入宪”了,抓好课外阅读是国家教育教学的要求。“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 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3) 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4)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由此可见让小学生从小课外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通过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为开展本项研究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孩子储存自己的童年精神营养,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1、把握时机,刻不容缓:抓住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从一年级开始尽可能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博览群书,广泛涉取:博览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博览使儿童获得广阔的知识背景,就有助于新信息的融合和重组,有效提高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难易不序,持之以恒:课外阅读没有循序渐进之说。儿童正是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机,接受能力极强,效率高。孩子也能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书自会“越读越薄”,这是读书的最高理想。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

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4.重视积累,读思结合,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对象:课题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第一阶段(2007.9-2008.7)——营造读书氛围,让课外阅读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1.健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添置新图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校园书香”文化。

2.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鼓励流通共享,丰富图书资源。

3.举办 “阅读伴我成长” 校园第一届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4.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二)第二阶段(2008.9-2009.7)——整合阅读资源,让课外阅读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

时间

1.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2.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以阅读为主体的阅读节活动。

3.举办校园以“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的第二届读书节活动,展示学生读书阶段成果。

(三)第三阶段(2009.9-2010.7)——完善阅读体系,让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1.举办校园第三届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展示课题实验成果。

2.总结实验经验,汇总并推广实验成果。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本课题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1、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方法 2、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狱中联欢》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红岩》;学了《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丑小鸭》,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松鼠的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方法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等。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广播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方法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爱上读书。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的精髓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如中午学生到校在班级阅读20—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

方法5、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课外阅读策略

1、学法指导策略: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2、资源共享策略: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为学生增加了精神食粮。

3、美文诵读策略:要求学生遇到一些好诗文做到熟读于心,熟记得多,将来就能灵活运用,也将成为学生一生的智慧财富。

(三)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模式。

指导学法→ 选择书籍→ 师生共读→以读促写→分享成果

(四)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获动,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来,我校中高年级有多位学生的习作海南省《青少年写作》杂志上发表;今年7月我校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暨“迎奥运,促和谐”读书有奖征文活动,我校的欧阳丽娜获得了二等奖,王梦婷、唐椰妮获得三等奖,还有六位学生获得优秀奖;我校因而获得优秀组织奖等。

英国哲学家留卡儿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学校将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成长的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感恩、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看到学校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3000字篇六

要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以《乡下人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为本——“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

生:(纷纷举手)我可以。

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

(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状态。)

片段二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

生:(争先恐后)我来读。

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

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

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

(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片段三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

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

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

师: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

(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

片段四

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

生4:“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5:我感觉那“绿绿的叶”很柔嫩。

师:是的,因为她把这里读得很舒缓。(对生4)你还能读出什么感觉?你觉得瓜架上的瓜多还是少?

生4:多。

师:那么,应该怎么读?

生4:……(把“一个个”读得突出了)

(这是第四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点拨性的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中提升读的品位。)

片段五

师:刚才,我们分三个部分读出了作者对屋前瓜架的喜爱,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把它们连起来读,一定会更加美好!还想读吗?

生:想!

师:好,请跟着音乐读。(老师起头,学生自然跟上……)

(这是第五读,是回归整体的读,从初读到这里是一个轮回。到这里,读的意境升华了,读的兴趣高涨了。)

五个层次的读,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思想。每次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每一次读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效果。学生通过朗读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通过朗读感知语言,包括语音、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感悟、积累、运用”呈层递性地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伴其间,工具性和人文性浑然天成。这样的教学,让我想起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什么是语文的问题?感悟、积累、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也。什么是语文的手段?那就是读!

二、授人以渔——“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师:(指名读第一句)请你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生1:攀——爬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

生2: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是的,你读一读,看两个词可不可以交换位置使用?

生2:(默读)我觉得交换了不好。屋檐用“爬”很合适,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动了。

师:我也觉得这样用是最好的,可见,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用了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注意读出作者的用心。

生:“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师:(读)轻轻地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绿绿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

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乡下的勃勃生机。

师:多好!我们把书背过来。

生:(教师起头,把学生自然带入背诵中)……

一个“攀”字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瓜藤的轻盈灵动概括得精妙绝伦,又让孩子们的想象驰骋得无拘无束。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深挖并散开,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有效性不言而喻。四年级下册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但一节课的容量有限,方法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训练点,以点带面。这个“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例子”用好了,便可“授人以渔”。有了方法,举一反三何难?

三、读写结合——教学生“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师:(指名读第三句话)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1:这里用了对比。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

生2:要突出乡下人家屋前瓜架的美。

师:城里高楼门前的旗杆和石狮子就不美吗?

生3:因为那是人工雕饰的,没有乡下人家的瓜架那种自然的美。

师:可我觉得,旗杆和石狮子也有一种庄严肃穆的美,你能说它们不美吗?其实,有一句话说得好,叫“青菜萝卜……”

生:各有所好。

师:对,有很多的喜欢是没有道理的,就像作者喜欢乡下的景物,或许是因为某种独特的经历,形成了这种偏爱。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样的对比的表达?

生4:“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学生读得平淡了)你一定不是那个乡下的孩子。谁再来读?

生5:……(把“可爱多了”读得很夸张)

师:对,就是这样,你读出了一种偏爱,读出了一种个性的喜欢,这就是对比写作的方法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我很奇怪,对于作者如此偏激的表达,我们怎么会没有反感?

生6:因为乡下人家的景色确实很美。

师:是的,因为有前面对瓜架的具体描述,我们才能自然地接受作者这样的表达。试想一下,如果“可爱多了!”这样的句子不是在段落的结尾,而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你觉得怎样?

生:那就不可信了。

师:是啊,就像我们的作文中出现了“我们的校园真美,非常美,美极了……”这些感叹,因为缺少具体的描述,所以显得不实在,不可信。

阅读教学有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把握别人写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写作表达的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遗漏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一直认为能力的提高不是“教”,而是“悟”,如果一定要有习作课,一定要说“教”,那么,就教孩子喜欢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他们“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3000字篇七

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为引导教师更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督导人员根据中心校的部署安排,在张桅同志的带领下,用将近一个月时间对本辖区所有任课老师进行了听课评价。现将语文听课情况总结如下:

一、讲课情况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体现以教助学、教学相长的理念

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次听课中,大多教师努力尝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初步体现了学生做为课堂主人的地位。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首先了解学生已认识的字和知道的识字方法,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巩固认识生字新词,这突出表现于低段教学中。有的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学课文。还有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进行互动讨论,然后汇报展示,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所有这些,表明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力图帮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语言亲切、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教师能够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学习,平等交流。一些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写字,面对面和学生交谈,教师的位置遍及教室的各个角落,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大大促进了课堂的双向交流和师生互动。在平等的交流中又体现了一定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比如在读书时,教师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自读,最后互评,学习读的好的地方,和学生一起切磋、交流、探讨。在学生没有心理负担的同时,讨论中当学生遇到难以回答和深入的问题时,教师又能适时的加以引导和点拨。

2、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有了转变

在听课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积极倡导中心校制定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方案,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次听课,高段语文《钓鱼的启示》和《圆明园的毁灭》就有十几名教师讲,从课堂结构来看,相同点都能围绕新模式的要求尝试去做,不同的是他们处理教材方法多样,根据教材,他们设计了不同的学案,把三维目标尝试体现在各个环节中。

3、在课堂教学中,会下载和制作课件并使用多媒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的东西要走进课堂,要为教学所用。在中心校的耐心培训和积极引导下,大多数教师认识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西关、大侯、四董、城内、南关五所学校配备了移动多媒体设施,教师都积极制作和下载课件,把课件运用于学案中,把知识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加深了记忆,以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由于时间紧,设备少,计划让部分教师不用课件上课,但教师用课件的积极性很高,花费心血制作的课件,不用感觉很可惜。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两种办法:

一是尽量缩短授课时间,

二是挤占课间休息时间,满足教师运用课件上课的心愿。下留学校虽然没有配备多媒体设施,但教师也积极下载和制作课件,用一台电脑和电视给学生授课。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还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讲解为主,把学生视为灌注的器具,足以说明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有待于加强学习。有的课堂教学虽环节到位,近似新模式要求,但死搬硬套格式,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操作,把议述和点评环节流于形式。有的上课一味的用多媒体课件,所有教学内容就靠屏幕展示,一节课学生几乎没动笔写一个字,教师就如同讲解员,通过问答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把重点难点地方适时的加以展示,核心放在学生的悟读、体会、议述和练写上,让学生手脑并用掌握所学知识。还有的教师上课语言不规范,方言较重,不能运用普通话上课。有的上课手势动作不文明,用一个手指指着学生让他回答问题,应手心朝上倾斜45度,用亲和的语气邀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