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6篇

2023-09-29互联网 实用范文 手机版

一篇有效的事迹材料能够凸显宣传典型,推动工作的效力,只有在认真分析了人物事迹后,我们写出的事迹材料才是有价值的,下面是句子范小编为您分享的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篇1

要学习燕振昌同志忘我工作、永不停歇的奉献精神。爱岗才会敬业,有“他”才能忘我。燕振昌同志心中的“他”,就是全村老百姓。他始终把群众当亲人,群众的事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不论家里有多大事,他都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为群众谋福祉上。尤其是把群众的每次留任,作为对自己最大的鼓励和鞭策,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牵挂着全村的发展,谋划着村里新一年的发展规划。学习燕振昌同志,就要学习他立足本职、尽心尽力的守责理念,把干事成事作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朴素情怀、一种执着追求,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干事创业中实现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

要学习燕振昌同志一心为民、造福百姓的公仆情怀。一心为民,就要捧出一颗真心。燕振昌同志始终把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担任水磨河村党组织书记44年里,他带领乡亲们办企业、修道路、建学校、造良田、搞三产,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以前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的穷村,跻身许昌市“小康村”行列。近年来,由于毗邻禹州市内的煤矿开采,造成水磨河村及周边地下水位下降,群众吃水和灌溉成了大问题。已经70多岁的他不顾年迈,四处奔走,积极反映。经上下多方协商,建成坡胡镇西部安全饮用水及灌溉工程,解决了3个乡镇23个村近4万口人的饮水和灌溉问题。学习燕振昌同志,就是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最大追求,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一腔赤诚,永远保持以民为本公仆情怀。

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篇2

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

会上,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第七届麻风病专家委员会8位专家之一的李桓英,做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博得与会1000多名中外专家长久热烈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的最好的。”

多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缩短疗程,消除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做出了重大贡献。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

2005年,以李桓英命名的“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成立,每年都选派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外访问学习。目前,已经选送200余人赴国外进修学习,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95岁高龄的李桓英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这样写道:“在多年的社会生活和医疗工作中,我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也正是在党的培养、支持和帮助下,我为广大麻风病患者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党又给了我很多荣誉和鼓励。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生!”

2016年12月,李桓英与医院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一起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麻风病研究的道路上,李桓英还在继续前进。

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篇3

吴蓉瑾担任了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领导后,要面对的学生从几十名变成了上千名。为了做到大规模因材施教,20__年起,吴蓉瑾组织教师和技术团队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记录学生答题时间、正确率等信息为每一个孩子建立数据库,老师们通过解读研究这些数据,提炼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找准每名学生的问题症结。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们上课的状态能通过动作捕捉加上数据分析反馈给老师。上课铃响后,学生们登录教学平台,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虚拟头像变色程度来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学生在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级别,老师会提供个别化指导;学生用“电子笔”在特定的本子上书写,老师能清晰看到孩子的书写习惯、思考路径。不少学生从这一创新的“云课堂”中获益匪浅。

一名四年级男学生平时聪明活泼,课堂表现也很积极,可考试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吴蓉瑾和其他老师分析了他的笔记,发现他做题目会出现“大段大段的停顿”,这是思想开小差所致。吴蓉瑾便鼓励这名学生通过练习射击提高注意力。经过一学期射击训练,这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有了极大改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进步。

“这就好比我们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所有有关数据搁进去,为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撑。”吴蓉瑾还带领“云团队”开发了多个“云系列”产品,“云手表”“云厨房”“云剧场”“云随行”等均申请了专利。

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篇4

“以前,老师大多是凭经验、观察,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提起“云课堂”,身为“云团队”一员的徐继红老师有说不完的话,“如今‘云课堂’的数据资源,仿佛是为老师提供了‘课堂导航’,让老师能够采取更加科学、适切的教学方法。”

就这样,一朵朵“云”飘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适用于合作学习的“云课桌”、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的“云朗读”、呈现学校历史的“彩云墙”、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的“云手表”、开展劳动教育的“云厨房”、展示学生手工作品的“云展馆”……这一切,把学习生活与移动应用完美契合。

今天,“云课堂”3.0版也已日臻成熟: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26个指标,勾勒出详尽真实的学生数字画像,让老师们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所在、潜力所在,更全面地来看待孩子的发展。

吴蓉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把为学生勾画的“数字画像”比作“放篮子”,“当一个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各类数据被汇总起来,放进了一个‘篮子’,再经过老师的观察、分析、调整,再运用,便会对孩子成长有了更科学的指导。”

教育均衡发展是吴蓉瑾的另一个“教育梦想”。3年前,作为特级校长,她受组织派遣流动到上海市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担任校长。今天,这所乡村学校真正成为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篇5

胡海岚2008年放弃美国教职回国,2015年加入浙大,现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主任。

她专注于脑的高级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在系统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揭示抑郁症发生及抗抑郁药物快速作用的分子、细胞及环路机制,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极大促进了研发进程。

——揭示个体参与社会竞争及“胜利者效应”的神经调控机制,揭示了后天的经历经验可以通过重塑神经环路来改变先天的弱势。

——创新单细胞活性双标记技术, 揭示奖赏与厌恶对立情绪的神经编码,原创性地阐述了情绪增强记忆的分子细胞学机制。

胡海岚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重要论文50余篇,其中以唯一通讯作者发表3篇science、2篇nature等。2019年荣获每两年评选一位的第12届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神经科学国际奖,被高度肯定为“在情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这一脑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出色成果”。2023年被授予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她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为中国科研在国际上发声,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作出积极贡献。

团结君还注意到,在300位全国三八红旗手中,也有多位民主党派成员,如民建会员、北京怀柔田凤银长城美术馆馆长田凤银,致公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小云,致公党中央第十五届妇委会副主任、北京港澳台侨妇女联谊会副会长钟瑾,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等。

此外,另有两位台湾同胞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她们是杭州爱尔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佳燕和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王孟筠。

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篇6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从此,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怨无悔;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不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李桓英说:“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来到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这一次,她又坚定地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李桓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她说:“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她的赤诚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