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篇

2023-09-24互联网 实用范文 手机版

我们在制定教案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它的质量,为了可以让自己教学的目的明确都是需要进行教案的写作的,句子范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跳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概括相声的内容,寻找相声的特点,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学习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模拟计时表演:如果你要给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_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这么一点儿事,有人却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2、浏览课文,这个相声中“甲”实际上打电话要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深入领悟

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分角色朗读甲、乙的对话。

2、总结:

语言幽默精妙、手法夸张。

3、畅所欲言:

通过学习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不说废话,语言简洁,节约时间,尊重他人)

4、小结:

记住打电话要节约时间,自己方便的同时也要给别人方便。

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比较简单,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采用模拟情境打电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学生感到很有意思,学习的兴趣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在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概括相声的内容,并寻找相声的特点,以及从中受到的启发,学生都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尤其是在分角色朗读的课文的时候,他们显出了异常的兴奋,我想这也是读懂相声“笑点”的一个表现。

由此,我觉得备课时备学生是关键,教材、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4、能用“如同”、“宛如”、“犹如”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潜心默读,边读边画,抓重点词句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暴风雨的猛烈无情以及暴风雨过后的绮丽风光,从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2、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描写方法的好处。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对于暴风雨,我们并不陌生。当你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结合你的经历具体说一说。

课题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暴风雨的特点?“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猛烈的、强大的、迅速的)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描述的是我们身边的暴风雨,那么地球那头的暴风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笔下的那场暴风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在文中标出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的?从哪些方面写了暴风雨?

2、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部分(1-6)描写暴风雨之夜的情景。

第二部分(7-11)描写了雨后黎明的情景。

第三部分(12-13)表达了作者经历暴风雨后的感悟。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浏览第一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暴风雨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回扣课题,突出“暴”字。)

2、学生思考回答。

3、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暴风雨的狂暴的?请你把最能表现暴风雨狂暴的句子画下来,并且把句子里最能突出暴风雨狂暴的词语圈出来。

4、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和词语后,反复朗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5、组织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己的感受。

6、如果你身处在这样的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惊悸-激动人心)

7、学生练习朗读这一部分

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要求:读出暴风雨的变化、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五、朗读成诵

让学生熟读第一部分,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认真阅读。

2、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揣摩文章的思路。

3、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领悟用法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道理,培养学生感受美,捕捉美,表达美的能力。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导入

回顾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背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作者在描写了暴风雨当时的“狂暴”情景之后,紧接着有描写了什么?和第一部分比起来,这一部分主要是写的什么?

2、找出文中能感受到雨后黎明“美”的句子或是词语。

3、反复朗读,思考作者是用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一部分的?(由近及远)

4、学生交流,并读出“美”的感受。

5、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

(1)昨晚的狂风暴雨似乎要毁灭一切,为什么会带来更加绚丽的早晨?仅仅是风雨洗礼之后,万物更新了吗?

(主要是作者经历了暴风雨的考验,心态发生了变化,更深刻地感受到风雨之后的美好。)

(2)作者在暴风雨横行时那最紧张、最难熬的时刻,想到了雨后的美好吗?“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是指的暴风雨来临之时表现出雄壮之美,暴风雨过后则表现出柔和之美;么样昨夜的暴风雨,今天的柔和之美就可能体会得不够深刻,“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的阳光才显得更加灿烂。)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4、熟读成诵。

四、课文

这课文通过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雨夜和笑语花香、绚丽明媚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对比,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暴风雨的喜爱之情,也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但终究会走向光明;而这阴暗和光明的对立变化,才是世界辩证和谐的美,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

五、课文拓展

我们人生道路上是否遭遇国暴风雨?你是如何对待的?学完这课文之后,你有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暴风雨

雨夜狂风暴雨

雨后绮丽华美

事物有阴暗又有光明

但终究会走向光明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3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师板书:雨齐读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

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

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

(“邻居”“整个村子”“全年”)

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不开花时,人们可以把以前晒干的桂花拿出来,做各式食品,如文中所说的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之外,还有桂花酒、桂花元宵,等等。因为有了桂花食品,人们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桂花香甜的气息。也就是说,村里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四、品读文段,再闻花香。

1.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

(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

(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

(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

2.小结

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的。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温故知新。

二、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

⒈体验摇花乐

(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那些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早晨睁开眼睛,吃饭的时候,睡觉前,放学一回家)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

(4)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3.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

三、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

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

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乡情)

7.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板书:片片桂花雨,浓浓故乡情)

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2.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

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咱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

(1)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选自琦君的《后记》

(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选自琦君的《家乡味》

五、拓展延伸,抒写童年。

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年记忆吧。)

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 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这半截蜡烛特殊在什么地方,要求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绝妙”。

2、伯诺德夫人这个“绝妙”的方法是否就万无一失呢?如果半截蜡烛保不住,结果会如何呢?读第3自然段。

3、投影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讨论:如果蜡烛出现意外,一家三口人可能会怎么做?(多元解答)

设计意图:阅读要善于取舍,先昭示后果的严重性,便于学生理解后面一家三口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蜡烛,促使学生尽快“入境”。

4、感知伯诺德夫人。

(1)(投影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感悟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感悟到的。

(2)圈出伯诺德夫人说的话,你认为这句话中应该强调哪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3)请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此举意在使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朗读体现出个性。

(4)蜡烛熄灭了,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讨论:“似乎”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换?

(5)句子比较:“一场危机过去了。”能否用这句话替代课文中的原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通过感悟,更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从而感受文字运用的恰当、精准。

5、感知大儿子杰克。

(1)可一家人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德军中尉又点燃了蜡烛,大家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此时,大儿子杰克站了起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2)(投影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得到这种感受的?

(3)杰克端走蜡烛的理由已经被否决,他还需要不需要搬回木柴生火,为什么?(引发争辩)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并交流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让人人动口、动手、动脑表达真情实感。抛出一个争辩的话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擦出火花,改变阅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局面。

(4)母亲与儿子的努力都失败了。他们坐待着,他们在等待什么?此时此刻,一家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6、感知小女儿杰奎琳。

(1)(投影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这里的“似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难道一家三口就这样坐以待毙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

(3)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你认为应该突出什么?为什么?“娇声”是否可以去掉?“道过晚安”是否有必要?“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能否改成“我要拿一盏灯上楼睡觉。”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句式,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从而体悟语言的奇妙,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回归整体,深化感知

1、是什么支撑着一家三口这样与敌人周旋的呢?

2、在这场生死斗争中,一家三口是那么机智和勇敢,但这种勇敢机智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模仿中央电视台“2008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为他颁发“勇敢机智奖”,并请你写一段“颁奖词”。

设计意图:阅读必须“读进去,走出来”,就是要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苏教版小语教材提供了“长线结合”和“短线结合”的两种方式。课堂教学中亦可采用“短线结合”。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母 亲 智慧 沉??

二战期间 大儿子 从容 懂事

小女儿 机智 镇定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5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了解词义,师生也可以结合上下文共同讨论词义。

强盛:强大而昌盛(多指国家)。

访问: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

大夫:古代官职。

出使:接受命令到外国去。

乘机:利用机会。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冷笑:含有讽刺、不满意、无可奈何、不屑于、不以为然等意味或怒意的笑。

敝国: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欺君之罪:欺骗君主的罪名。

撒谎:说谎。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盗窃: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

柑橘:果树的一类,指柑、橘、柚、橙等。

赔不是:赔罪。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有些字词要特别提出,加强记忆。

4.多音字组词。

(二)理清课文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要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了。因此在分析课文结构时要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的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给予反驳。

第三段:(第6自然段)讲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学生在分清段落之后,也就明白了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主要讲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过程。

(三)结合阅读提示学习全文。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楚王想依仗国势显威风。)

(2)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都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晏子刚到楚国后,当楚王以他的身材矮小来侮辱他,不让他从城门进去,而要他从事先挖好的狗洞中往里钻时,晏子针锋相对地予以坚决回击。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出。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这样说的目的,在于义正词严而不动声色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同时,又能巧妙地将楚王交给自己的难题回敬给楚王,迫使他打开城门,使自己堂堂正正地从城门中进去。

晏子进了城后,见到楚王,楚王又以貌取人,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来欺负晏子,侮辱齐国。对此,晏子胸有成竹地引鳖入瓮,诱使楚国让自己说出“敝国有一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我连下等人都算不上,所以就被派到这个连下等国都不是的楚国来了。晏子不动声色地将楚王对齐国和自己的侮辱又回敬给了楚王,使楚王哭笑不得,还不得不“陪着笑”。

晏子赴酒席时,楚王又用事先安排好的把戏来羞辱晏子,晏子却从容不迫地以“橘”变“枳”来说明齐国人进入楚国才变成盗贼,这是楚国社会风气不好,楚王治国无能造成的,以此反击了楚王的污蔑,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后来,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三次遭到楚王的侮辱三次予以坚决地反击,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表现了超人的智慧和才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三次受挫。这一切都使楚王充分认识到了晏子的才能,明白了自己是斗不过晏子的,所以只好收敛起自己的狂妄,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丰碑"是什么意思?

(2)《丰碑》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一件事?文中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丰碑"呢?

二、出示目标。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红军在过云中山时,那里自然环境怎样?(环境十分恶劣)

2、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他们?(装备差)

3、指导有语气朗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军长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2)军长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又是怎样做的?

2、读课文,抓词,谈体会。

军长听到"前边冻死一个人"的消息后,先是"一愣",表明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想到,接着他边"急步朝队伍前面走去",表明他心里很着急。"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他为冻死了战士而痛心,为军需处长没有发给这位战士棉衣而愤怒。从军长"喊""大声命令""给我找来""叫来"可以看出军长心中充满了对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好像一尊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崇敬之情。"镇定、自然"表明这位老战士甘愿牺牲,从容赴死的心境。当军长从一位战士口中得知眼前死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满脸怒气的军长冷静下来,他向前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他因误解军需处长而悔恨、自责;他因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而感动。于是他"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表达了军长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对失去战友的悲痛。

3、讨论:这段课文有几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连句成段的?

(这段课文共十五句话。引导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上下句之间的承接关系。一、二句写军长听了警卫员的报告,疾步朝队伍前走去。三至六句写军长赶到队伍前边看到了已经冻死的老战士的神情和衣着。七至十三句写军长心中的疑问、面部表情以及发怒时的语言。十五句写军长感情的变化。句与句顺承相接,前因后果紧密相连,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情况后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

4、学了这段课文,你敬佩军需处长吗?为什么?

5、小结:

这段课文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军长感情的变化(吃惊、着急——疑问、愤怒——冷静、悔恨、自责——崇敬、悲痛),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已经冻僵的老战士的神情、衣着,并把两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起来,表现了军需处长这位老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6、指导有语气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体会"丰碑"的含义。

(投影)注意带点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去的军需处长,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做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石碑,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崇敬心情。)

2、指导有语气朗读。

3、练习背诵。

五、结束语:

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克己奉公的精神却象高山一样永存,他所代表着的红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读剧本,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什么事?

4、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三)演一演

1、学习演第一场戏。

(1)请大家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6)布置任务。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看吧。

(7)评价:演得怎样?

(8)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2、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四)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剧本演了演,那么,你能说说剧本和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四、教学结束:

作业:

1、读一读二战的故事

2、和家人演一演《半截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