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七年级《春》教案优质8篇

2023-09-22互联网 实用范文 手机版

教案设计应该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特征,不错的教案一定是需要分析教材的基本思想和概念的,句子范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年级《春》教案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春》教案篇1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七年级《春》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文。山市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很难出现,更难为人们所见。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成的。它以时间为序,历历如画的再现了“山市”从生成到消失的过程。这是一片自读课文,如果学生了解了山市这种现象,学习起来应该不困难。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难点。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可先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和自己手头的资料自己来理解课文的大意,然后分小组讨论,互相沟通,最后以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层次,把握叙事线索。

2、积累文言词语。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仪器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查阅蒲松龄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聊斋志异》。

2、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自行解决生字,把不懂的词语划出来。

第一课时

导入

由“海市蜃楼”的图片导人。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引出海市蜃楼: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自然现象,在清朝也有人在山区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山市,蒲松龄用他的笔记录了下来,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他的奇妙。

(问:蒲松龄是什么人呢?)请同学来介绍作家作品,教师作适当补充:

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读生字,全班同学一起纠正,然后大家齐读。

2、指名请几位学生朗读课文,互相纠正停顿、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齐读,读出感情和气势。

5、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什么?

疏通文意

小组讨论交流,共同翻译课文,划出难懂的字词句。

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提问,请老师讲解不懂的词语。

2、老师提问重点词语以及特殊句式,学生回答:

然:可是恒:常常同仁:友人孤:独。青冥:青天、天空。冥:深远。

顾:看念:心想近中:附近无何:不一会儿甍:屋檐。

始:才。悟:明白,醒悟。高垣:高强。睥睨:城墙上呈现凹凸性的矮墙。

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特殊句式

判断句: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省略句: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3、请一位同学来翻译这一部分,师生共同纠正。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来当小老师。

由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做老师,由学生讲解课文字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老师作为学生,随时以提问题的方式加以指导。(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把握。没有完成的内容可以放到下一节课。)

1、重点字词:

若:像历历:清楚地莽莽然:形容挂起的尘土迷茫无边。

依稀:隐隐约约,模糊不清。既而:一会儿定:安定,停息。

乌有:没有。乌通无。霄汉:云霄与天河。窗扉:窗户。洞开:大开。

指数:用手指指点着数。裁:通才。只:仅。黯然缥缈:昏暗的分不清楚。

屑屑:忙碌的样子。凭:靠着。状:姿态。逾:超过舍:房屋

倏忽:突然人间:人家、住户市肆:集市。

2、特殊句式

倒装句: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楼五架

词类活用:楼五架,窗扉皆洞开。洞:名词用作状语,像洞一样。

逾时,楼渐低。低,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

3、一词多义

然:可是(然数年恒不见)

————的样子(尘气莽莽然)

数:几(见宫殿数十所)

点数(层层指数,楼逾高。)

4、指名请同学翻译,大家共同订正。

5、指导朗读。

作业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导入

偶见山市奇观,引人惊异。请你概述山市出现的情况。(复述学过的内容)

请一位同学做小老师,提问上节课学过的重点的字词句。

探究思考

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应的词语。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忽见——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从中可以看出山市的变化是怎样的?(快)

2、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3、这是谁看到的?

孙公子禹年以及同人。

请找出目击者心理变化的词语,想想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

惊疑悟

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

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

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4、在发展阶段你可以看出,城郭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说明城郭颇有恢宏的气象。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活灵活现,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若失。

5、在高潮阶段对危楼的描写非常细致生动,危楼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楼上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

楼是高大、雄伟的。结构简洁、明朗。

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作者不仅看到山市里的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增强了观赏的兴趣。

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6、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联想和想象以及语言训练)

拓展延伸

古代的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又称它为“鬼市”,你懂吗?能否用科学解释这神奇的现象?

大自然是伟大的、神奇的,常常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据说人类现在了解的大自然还不及大自然的百分之一,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现象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你知道那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呢?可以告诉我们吗?(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未知世界)

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希望同学们常常去和大自然聊聊天,和大自然做好朋友,好吗?

作业

1、请用自己的笔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绘画好的同学可以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

2、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课后小结:

文言文一般比较枯燥,学生不喜欢学。让学生来做小老师,可以比较有效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做老师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学得很象,先由学生提问,再由老师提问字词,再提问句子、翻译、请同学朗读等,而且会对同学们的回答做出评价,这都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能力还真是不容小觑。通过这样一次训练,也促使他们用心的去学着理解课文,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尽量主动的做到象老师一样高屋建瓴,心中有数。

七年级《春》教案篇3

设计理念:

叶子是学生常见,也是绘画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绘画题材,在学生平时的作品里更多的注重了色彩和外形的表现,包括日常的观察中都忽略了细小的叶脉的存在。究其原因,我们平时就缺少细节的观察,因此,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美术学科的审美性、情感性、想象性,在一系列的观察、欣赏、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

1、紧扣审美这一主线,导入新课直接让学生夸夸叶子的美,从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在感受叶子形状美、色彩美的基础上,运用放大的方法感受叶脉的存在与形状美,同时学会观察细节。

2、在重点观察网状叶脉的基础上,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发现另一类形状的叶脉,在尝试画的过程中归纳线条粗细表现的方法,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习用线添加、组合,表达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新知。

3、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倾听中想象,感受叶脉的内在精神——大爱无痕。通过送“幸运叶”这一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爱的情感,本课以歌曲《爱的人间》结束,升华学生的情感,切实体现美术学科本位,关注每一次引导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关注眼睛和心灵的艺术共鸣。体现美术学科的情感性,人文性,让理性与情感更多的结合在一起。

4、美术是一种视觉语言性沟通或视觉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与感受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收集大量图片,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感受自然的美与神奇,与大师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与老师同学“对话”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对话中提高美术鉴赏力,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

5、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在摆放树叶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互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不足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教学目标:

1、观察叶子的外形以及叶脉的造型,能够说出叶脉的生长规律。

2、选择一片叶子最喜欢的或想象中的叶子,将它画下来,着重表现美丽的叶脉。

3、感受叶脉的美丽与神奇,学会关爱他人,形成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准备课件,学生每人收集1~2片树叶、彩纸,剪刀、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收拿一片叶子问学生这是什么呀?

2、学生回答是树叶,让学生观察,在这张叶片上,你还看到了什么?一些线。你知道人们把他们叫做什么?(叶脉、叶茎)

师小结:叶子上的这些纤细的叶脉就同我们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全身用来输送水份、养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叶子上的小血管>>师板书课题。

二、感知、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一)认识网状的叶脉

1、大屏幕展示:叶脉的标本,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叶脉——线的特点。师随机板书:多、密、长、短、粗、细、分叉、交叉

课件介绍主脉、支脉、次支脉。

请仔细看看自己收集来的叶子上的叶脉,他们的形状完全一样吗?它的叶脉和屏幕上那张叶脉形状完全一样吗?得出:相同形状的叶子,它们的叶脉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

2、尝试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①、你们能用线条画出叶脉的美吗?学生边画师边提示叶脉的特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画出它们的粗细变化呢?

请2~3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余学生在下面画。

3、师生点评小结,强调画一定要画出事物的特征。

①粗的叶脉和细的叶脉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学生归纳小结:a双线勾画b描边加粗。

②次支脉的生长的方向——从主脉向叶尖、叶边的方向生长,并越来越细,师帮助修改,强调画到叶边,叶尖。

③师帮助添画次支脉,老师经常说有的同学画面太空,缺少细节,什么是细节,把这些纤细的支脉画出来,这片叶子就有了细节了,强调细节产生美,使画面更生动,富有节奏感。

④学生修改作品、添加细节。图(2)图(3)

(二)认识平行状的叶脉,欣赏各种形状的叶子和叶脉,感受叶脉的神奇魅力

三、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与大师和小朋友的作品 “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一)刚才我们运用了写实的手法画了真实的叶脉,然而我们在日常的绘画中更多地运用了想象、添加的方法使画面更精彩。请欣赏大师与小朋友的作品,课件出示:

1、(埃舍尔的《鱼》)和学生作品,猜一猜,哪幅画是大师的作品,为什么?在小朋友的画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师引导欣赏:看似复杂的图形其实都是由简单的图形和一些变化的线条添加、组合而成的,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动一下脑筋,也能做得更好。

2、毕加索的作品,你看出来画面上画什么吗,他画的人很怪,一会儿看像正面,一会儿像侧面,人身上添加了好多各种各样的线条,画面很饱满,想象奇特。学生作品严谨、写实。

(二)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画

(三)欣赏了这些画,如果让你再画小血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交流。

五、实践创作,学会关心他人,形成合作精神

作业要求:

1、用写实或想象(用多种线条组合、添加)的方法画出最美的那片叶子。

2、把画好的叶子,沿着叶子边缘用剪刀把它剪下来贴到黑板的树上,让 “幸运树”更加茂盛。

六、在评价中升华、提升。

七年级《春》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点点拨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整体感知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三、品读赏析

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学习小结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与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这几自然段的说明中你可以看出蝈蝈吃哪些食物?

3、“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而是领着读者去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应怎样说?

6、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7、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三)拓展阅读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7、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答案18、绿色蝈蝈

学习过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

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达标检测

(一)d

(二)课内阅读

1、描写;外形特征;喜爱之情。2、蝉、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3、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告诉读者,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新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5、意思是说蝈蝈的打颚非常有力,钳子非常地锐利,很容易就把猎物的肚子划开;绝大多数的俘虏都会被它开膛破肚6、(1)拟人(2)设问(3)比喻7、从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它的态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阅读。

1、保持高度警觉,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2、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3、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4、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6、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7、布封,法国学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七年级《春》教案篇5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归纳小结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七年级《春》教案篇6

?我很重要》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入情入理的论证特色;学会通过圈点关键词来概括、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情感目标: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能认识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努力与奋斗,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对社会的重要性。

3、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学习,能用其中的三种以上反馈到写作练习中。

教学重点:通过圈点文中关键词、朗读课文重点语段等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运用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方法的目的与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设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故事导入,激起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多媒体投影故事内容)

2008年,美国一家公司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运营状况不是很好,公司高层考虑再三决定用裁员这种办法来度过危机,最后这样三种人员进入了被裁的行列:公司的保洁员、送货司机、仓库保管员。一天,负责人事的领导把这三类人员集合起来,告诉他们有一半人员将被解雇,假设你是从事这三种工作的一种,想保住这份工作,你该如何陈述自己的理由呢?(学生只要答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及价值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教师结合回答进行总结:(多媒体投影)

保洁员: 我很重要,我们让每个员工有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送货司机: 我很重要,我们让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

仓库保管员: 我很重要,只有我们保管好材料、物品、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教师简要补充故事结局:公司高层听到员工这样的回答,感悟到每位员工都全身心地热爱、投入工作,于是决定不再裁员,改变策略,并在公司各个醒目的地方打上“我很重要”的标语,公司的每一个员工看到标语都认为自己对公司来说是很重的,更加积极努力的投入工作,这家公司终于渡过难关。

二、整体感知课文,梳理作者写作思路,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来说理的方法。

1、简述学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

我们同学们因为学习成绩的原因不能进入普高学习,在我们职业学校学习一项技能,将来从事某一项工作,可能一开始有些同学对将来失去信心,但我们刚才看了这样一个故事后,自信心肯定是提高了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看看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论述的?

2、通读课文,用圈点的方法梳理作者写作思路。

①投影课文重点字词读音及意义

扼(è)要 菽粟(shū sù) 濡(rú)养 粗糙(cāo)

瞳(tónɡ)孔 裸(luǒ)露 混淆(xiáo) 琴弦(xián)

翱(áo)翔 寰(huán)宇 微蹙(cù) 回溯(sù)

嵌(qiàn)合 怅(chànɡ)然

濡养:滋养。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微蹙:眉头收缩。

回溯:回顾,回忆。

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

生死攸关:生与死的关键时刻。

②设置提问: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用笔圈点出有关“我很重要”的关键语句,并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面对 我很重要

参考答案示例如下;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很重要

面对我们的父母我很重要

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很重要

面对后代我很重要

面对友情我很重要

面对我的工作和事业我很重要

3赏读重点语段,品味作者运用多种修辞入情入理的写作特色。

①作者写了那么多我很重要的理由。哪个方面你认为写得?请朗读你认为写得好的段落。(如果大多数同学意见统一就集体朗读;如果不统一就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两个方面)

②这些段落为什么让我们读起来能产生共鸣?——因为作者的语言,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让语言生动形象,说理透彻,我们以“面对我们父母”为例来学习。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例说说都用了什么修辞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拟人: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皱缩俩字形象写出父母伤心地速度和成程度)

排比:假如…假如…假如…(增强语气,强调我们对于父母亲的重要性)

夸张: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写出父母伤心的程度)

反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们不重要吗?(增强语气)

比喻: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孤本强调独一无二,性)

三、简要分析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1、设疑:既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我很重要”,那作者开头写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我”该怎样解释?

参考回答:千百年来,人们所受的价值观、传统理念的影响非常巨大,认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文中用一系列排比写出了原因;这样写的好处是和下文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这里的“我”指代的是与集体相对应的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投影欲扬先抑的解释: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

2、设疑:开头我们一起学习的故事中,为什么公司高层经过考虑将保洁员、送货司机、仓库保管员纳入裁员的行列?

参考回答:一般学生都可能会回答出这三种人员技术含量低,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语:幸亏这些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满自信,令领导改变了策略,否则真的是要丢了工作。

3、设疑:那么一开始公司高层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我是不是重要”?作者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的?(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从成就事业的角度;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承诺。

教师语: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作者那样响亮大声地说:“我很重要”。并要求同学集体朗读“我很重要。我对自己小声说到课文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相信自己

播放歌曲《相信自己》和本校优秀毕业生生方毅、闵琪等成功的事例及照片

例子一:我校05届电子专业学生方毅,07年获得浙江省电子比赛三等奖,毕业后自己经营电子厂,并在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

例子二:闵琪,05届数控专业学生,08年在全国六部委举办的数控加工比赛项目中获得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学校破格聘任他为数控实习指导老师。

在同学们深受感染之时,让学生以《相信自己》为题,发现自己的优点,写一段话,选取2—3位同学发言。

教师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每位同学对自己充满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认真刻苦学习自己的专业,必定会学有所得。

五、课堂小结

也许将来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功,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我们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努力奋斗着”,因为“我很重要”。

六、作业巩固

1、思考题:能不能把题目改成《我最重要》,请说说你的观点?

2、继续完成《相信自己》的小作文300字左后,要求:必须运用三种以上修辞方法。

七年级《春》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七年级《春》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