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大全 > 佛语禅意

金手链佛语(精选99句)

2022-08-27互联网 佛语禅意 手机版

1、【佛语禅心】 人具有谦虚的品质,才能够吸取

2、诸智慧者,于无文字假说文字,然不着文字,法性无碍,是故智者不碍文字。《大宝积经》卷一百,无垢施菩萨应辩会

3、【佛心禅语】 一步一个脚印,做好今天的每一件事,明日才会有收获。好高骜远,总想着一步登天;是无法有所成就的。

4、【佛心禅语】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坛经·顿渐第八》

5、人活一世,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曾有过的某些瑕疵而懊恼、悔恨,能够心如明镜,活之安然、处之坦然,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6、【天天禅语】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说过,佛教的真理具备八种功德:不可思议;无二;无念;清净;光明;对治;灭谛;道谛。

7、【真理之路】追求真理者,就像个迷路的人想寻找正确的道路;若能找到正路,不但不会仓皇失措、忧虑恐惧,而且会充满信心与勇气。

8、佛说无我。人无常态,善恶无性。今日这样,明日又那样;遇张三这样,遇李四又那样。皆似真实,又皆不真。知此,则无苛求,而善转换。

9、我们每个人,身心都要修行,若唯修身而不修心,则不能跳出三界;若专修心而不修身,亦难以得证圣果;唯有身心兼重,才是修行的上品。

10、譬如水中鱼,游泳网者前,便为他所执,岂非自损伤。女若捕鱼人,谄诳犹如网,男子同于鱼,被网亦如是。《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优陀延王会

11、【佛心禅语】 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蒲益大师)

12、【佛家经典禅语】 事理由于事物的存在而存在,意识随着身处的环境而产生,如果能够把事物和身处的环境都忘记,心胸就会像千山万水一样开阔。

13、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五代)延寿《宗镜录》卷六十九

14、【佛心禅语】 佛说:“吵架是一种罪过。”俗话说:“和气生财。”不只做生意的人注 重一个和气的氛围,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要相亲相爱,和谐相处。

15、以道德住持积道德,以礼义住持积礼义。以刻剥住持积怨恨。怨恨积则中外离背,礼义积则中外和悦,道德积则中外感服。(宋)浮山远禅师(《禅林宝训》)

16、【佛心禅语】 佛界有言:“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在追求成功的道路 上,我们要能够忍耐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之后才能“历劫成圣”。

17、习禅者,要在念起之细微处用功,深知起心动念皆是业因。大风起于青 萍之末,欲不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八风所转,且时时 觉照、念念明了。

18、【佛心禅语】 忏悔得美 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 岂况凡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

19、【佛心禅语】 虽生而为人,却不知“人”的真实意义,虽说是自己,却不知“自己”的真实意义,这样一来,这种生活方式也就不具真实意义了。——梅原谛愚禅师

20、佛家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因果相生,每个人的贫富穷通,都是过去所种的因成熟后所得的果,没有谁亏待过自己,假设对现今的一切不满意,那也是自己亏待了自己。

21、觉性形之于语言,必然是清净语、慈爱语、柔软语,由此而达至我们的口业清净;觉性见之于行动,必然是慈悲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由此而达至我们身业的清净。

22、【佛心禅语】 世界本就有烦恼、挂虑、忧伤、痛苦,如果整日计较名利所得,只能苦上加苦。怀抱善良、慈悲、包容、仁爱、无争执、无仇恨,人间才是快乐无边的天堂。

23、【佛心禅语】 包容:水遇到阻挡物并不会争锋相对,而是绕道而流。包容和宽恕的人就像水一样,既不计较,也不争论。以善巧智慧,不伤害众生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24、【佛心禅语】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当你快乐时,不妨尽情享受快乐,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而当生活的痛苦和不幸降临到身上时,也不要长久怨叹、悲泣。

25、【佛心禅语】 心无心而物物明,物有心而心不堪。不堪心中污心田,心田皎皎没人参。没人参,东作南,青青妙色出于蓝。见即便见见取好,不见莫怨老瞿昙。——《快活歌》

26、【佛心禅语】 面对他人,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微笑既能展现自己的友好、热情,更能显示一个人的自信、教养,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在对方心灵中投射下一束温暖的阳光。

27、人们都痛恨被迫屈服于他人,减少矛盾冲突的最好方法是理性竞争,避免卷入意气之争。有效开发自己,自然可以超越他人,不必战胜竞争者而赢得的胜利,是最有智慧的胜利。

28、【佛心禅语】 热闹风光说穿了不过“虚无”二字,但看得透的人少之又少。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放大金钱的作用,将金钱的地位拾得很高,高过人格的底线,甚至高过生命。

29、信佛者必须学佛,学佛必须效法菩萨精神,“菩萨心中没有自我成就的企图,只有成全众生的悲愿”,所以菩萨能够承担起人生百味,在人需要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救苍生于水火之中。

30、【佛心禅语】 入了功名富贵的牢笼,自然与快乐的境界失之交臂。岂不知功名如粪土,富贵如浮云,皆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回看清贫之士脸上安祥的微笑,方知放下与随缘的妙处。

31、【佛心禅语】 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一起,是东方琉璃光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身边的两大胁侍菩萨。他们的身份如同释迦佛身边的文殊、普贤菩萨,以及阿弥陀佛身边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32、禅修能使我们心灵得到启示。但是参禅不一定要打坐, “打坐”只是修禅方法的一种;佛门的禅坐更有别于其他宗教或外道,因为有般若智慧的导引,能使我们发大悲心,彻见本来面目。

33、佛说:为何说小因可生大果?好比微细种子,可以长出硕大果实,所以说小因可生大果。小事没有看起来那么小,一粒微小的种子,可能长成一棵大树,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促成大事的原因。

34、【什么是智慧三】 智慧是生命的真谛和本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抽象的,我们仍然无法把握。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长得什么样一样。但是,只要找到一面镜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35、【佛心禅语】 纵使超佛越祖,犹落阶梯;直饶说妙谈玄,终挂唇齿。须是功勋不犯,影亦不留。枯木寒岩,更无津润;幻人木马,情识皆空,方能垂手入廛,转身异类。——《光孝思彻禅师》

36、生活的禅法,它必须是温暖与善良,宽阔与承担,走在每一个时代,找找与时代的契合,它更是对命运的一种体醒,消极时振作,悲观时期望,冷落时温暖,能照亮人生理念的方法,就是禅道。

37、【佛心禅语】 语言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在很多的场合,可以看到一些素质不高 .的人说话出口伤人。对方若是老实人,必定被气得掉眼泪,若遇到厉害 人,双方就不可避免地吵架、动手了。

38、要得到婚姻的幸福,我们就要忽略对方的缺点,多看对方的优点。因为当我们看到对方缺点时,也正是因为我们身上有相同的缺点。当我们看到阴性场态的事物时,那正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与写照。

39、【佛心禅语】 生活中,许多人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伤害。不管伤害你的人是无意识还是蓄意向你挑衅,心胸宽阔的人都应采取不和他一般见识的态度。暂时巧妙地躲开,就可以避免两败俱伤的悲剧。

40、【天天禅语】当我们快乐时,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多拥有了什么,而是减少了一些烦恼与执著;当我们痛苦时,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了什么,而是增加了一些自私与欲望。042。

41、【佛心禅语】 以单纯自在的心态乐享自然中最本初原始的一切,从每一种花草身上看见美丽,从每一阵清风中听到时光的低吟浅唱,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回归自然的淳朴,便能从现实的烦恼中超脱。

42、人心的散乱有两种:一是昏沉,一是浮动。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无所事事涣散体力,懈怠、懒惰、昏睡、不肯精进……浮动是心念不定、见异思迁、摇摆不止、浮沉、动荡、放逸、无法安静……

43、以他心智,能了有情意乐烦恼心行差别,应病与药,悉令除差。自在游戏神通三昧,发大悲愿成熟众生。诸佛之法,无不通达。以是因缘,即得名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心地观经》卷七,波罗蜜多品

44、若欲诤论议,杂意怀贡高,非圣毁訾德,各各相求便,但求他过失,意欲降伏彼,更互而求胜,圣不如是说。若欲得论议,慧者当知时,有法亦有义,诸圣论如是。《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说处经》

45、【禅】只有心里有阳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现实的阳光,如果连自己都常苦着脸,那生活如何美好?生活始终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的影像,当我们哭泣时,生活在哭泣,当我们微笑时,生活也在微笑。

46、在生命的点与点之间,快如迅雷,没有一点空隙,甚至容不下思考,就有如狐追兔,兔子奔越逃命一样,我每想起这个禅的故事,就想到:兔子假如能逃过狐口,在喘息的时候,一定能见及生命的真意吧。

47、有人喜静,将心灵托付给明月静水;有人喜闹,将心灵放逐至清风海浪;有人情深,将一生都沉浸在情爱里,为不能掌控的聚散,做着疲惫的心伤;有人情浅,游走在红尘的风景里,永远都那么风轻云淡。

48、【佛心禅语】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人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在一起,高瞻远瞩,脚踏实地。

49、菩萨精神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必须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服务众生的工作是实质的表现。我们要把无形的慈悲化为有形、坚固、永远的工作。

50、【交往语录】他从来不问我的过去将来,仿佛笃定我必定有一天会告诉他。时候也鼓励我多和男生交往,怕我自闭太久,生出病来。说饿死总好过吐死。笑我还是小孩,有时候太固执。是暂时我还是不想改变。

51、【佛心禅语】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概率相对较高。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可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52、大地万物都在演说“成、住、坏、空”四种道理,人的生理也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谁来到人间能够常住不灭呢?所以我们要把握生为人身的难得机缘,力行善业,精进而不放逸——即“已生善令增长”。

53、唯有你从心灵深处承认、接纳、爱上你自己,你的生命才正式开始,才迈开旅程。这之前,你只是原地在打转,你只是在寻找那个你丢失的生命,你找不到自己,因为你已被所有其他的概念所覆盖,所牺牲,所淹没。

54、【佛心禅语】 与人相处,要彼此容纳、谅解,不固执己见。如果人人能做到这一 点,大家一定能生活得更融洽、愉快,人与人的情感会更加深,每个人也 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事业与生活都更加称心如意。

55、你若无恙,岁月不伤,从此以后,做一个微笑的天使吧,相信幸福,它就在你心中,保持快乐,它就在你身边。我愿与你做淡淡的女人,临一朵花开,漾一笺莲的心事,于素年锦时落定,心无尘,淡若水,漫听岁月的禅音。

56、心为境界,以心系心,渐入寂定,以心住心,正住三昧。心寂定故,便能专一,心专一故,次第无间。得定心故,心常寂静,心寂静故,心生喜乐,便除欲爱诸恶不善,有觉有观,定生喜乐,成就初禅。《大乘宝云经》卷二

57、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干世界满中珍宝。《华严经》卷三十四,十地品

58、人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自己对自己的战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59、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日: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日: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日: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

60、人是「有情」的众生,但是有的人情感太热了,只有五分钟热度,不能维持长久;有的人情感太多了,多得让人受不了。所以有时候淡泊一点的情感,持之以久,甚至愈久愈香。淡泊的情,就是真性情,淡泊的情,就是禅者心。

61、【佛心禅语】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知足是一种处世态度,常乐是一种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珍惜,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抱怨不贪求。知足能让我们看清自己所拥有的真正财富,也能帮助我们找到近在眼前的幸福。

62、要能“观自在”。观世音又名观自在。说到观照一切事情自在不自在,有的人虽然很有钱,但是却生活得不自在;有的人看到自己喜爱的人不自在,看到自己讨厌的人也不自在;在人多的地方不自在,遭遇不愉快的事情更不自在。

63、【佛心禅语】 身在俗世操劳一生,却能心安身安,这着实是一件不容易实现的事。想做到心安身安,需要我们转换对生活的态度,持一颗清静的心,将眼前的每一件事兰5做修行,把生活和修行结合起来,在忙碌中实践并体验生活。

64、佛如同大海一般,永远是最谦卑的,同时它也是最平凡的。任何有失谦卑、有失平凡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佛法相背的。这也是北宋晦堂禅师的观点,他认为众生皆可成佛,所谓的佛道中人不过比普通人多了一些觉悟,多了一些认识而已。

65、【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深厚,对子女的怜爱没有停止的时候。父母的心总是伴着子女的一举一动,总是随着子女的远离和归来而改变。百岁的母亲会为八十岁的儿子操心挂念,只有当生命停止的时候,这种恩爱才会停止。

66、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67、【佛心禅语】 自古以来,仕途多变,正所谓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丢掉 乌纱帽,甚至丢掉性命。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整日提心吊胆,这样的人 生是毫无乐趣可言的。在今天,同样如此。只有淡化利欲之心,才能积极 人世,超然出世。

68、如何是佛?即心即佛也对,非心非佛也对,若干即心即佛上悟入,非心 非佛何能惑我。只怕学人不于一句上截断众流、契入真如,反在即、非 上徒逞口舌之劳,溺于众流之泛滥。且问,即心即佛,即妄心是佛?即 清净心是佛?打住!你到底有几颗心?

69、【佛心禅语】 话不在多,少说为佳。有时无声胜有声,多说话不如少说话。人常常 犯一个毛病,说了许多,但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或者话一到,就从嘴巴 出来,让所有的话语都消失在大气层里。有的话说了制造自己的烦恼,有 的话说了让别人烦恼。

70、【佛心禅语】 少欲,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知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富裕;爱心,才是人生最好的良伴;智慧,才是人生最好的明灯。幸福和快乐不存在于外境,而来源于内心的宝藏。如果你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不要向外寻求,应当从内心中发挥和挖掘。

71、【佛心禅语】 从古到今,芸芸众生都是忙碌不已,为衣食、为名利、为自己、为子 孙……哪里有人肯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忙来忙去为什么?多少人是直到生 命的终点才明白,自己的生命浪费太多在无用的方面,而如今却已没有时 间和精力去体会生命的真谛了。

72、【经典佛语录】 这叫做“各得其所”。人在品性、资质、才能等方面各有千秋。“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每个人正确地认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做自己最能够发挥才干的事情,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做到了人尽其才。

73、我不相信人性本恶,也不觉得人性本善,我认为人性中善恶并存。人的向善趋恶,取决于环境暗示,取决于如何引导,没有天生的恶人,也没有天生的善人。善恶的选择最终来自自我的觉醒,自我的觉醒又仰赖暗示和引导。恶塞其路,还是善行其道,就看如何去引领。

74、生活从来是挫折与崭新并存,失落与希望共生,生活的禅法在于一种积极的思维与积极的态度,每一时刻都是出发的起点,生活怎么样,也就在于你看待一切事物的眼界与心地,人生向前,需要内心一种光明昂扬的信念,走过人生困惑的时候能找到一条正确客观的方向。

75、【佛心禅语】 修行是一个人毕生的功课。修行是一种心性的锻炼,透过观照,去防 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成圆融的精神世界。证严法师说:“心田要多播 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修行的重心就是不断地 调适自己,修正错误行为,日臻于善。

76、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南,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六祖坛经·般若品》

77、通达的人认为: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洋房轿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培养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就是最好的投资;教育子女堂堂正正做人,就是最好的余荫)。钱财是身外之物,能省则省,当用则用,纵使自己不能拥有,也不必为儿孙做马做牛。

78、【佛心禅语】 艺术品的欣赏要站在某个特定的角度或距离才可以获得十足的神韵, 那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更应如此吗?欣赏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也 迥然有异,或晴空万里或乌云密布,全在于你个人的选择!只有站好位 置,选取最佳的角度,你才会发现美丽的所在!

79、【中华圣贤经典语录577】好汉无好妻,懒汉有好媳。得一人心,白头不相商。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起来是佛,玩起来是泥。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业百年难,败家一天易。以权谋私,不损公肥己。争闲是非,免劳伤和气。正邪不扰,身正恶不欺。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0、当我们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时,我们就会明白,有些东西并不合理,但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必须依靠。保持一颗平常心,待人会更宽容。有了好的心态,就会遇事多往好处想,就能迅速发现别人的长处,就能够从心里坦然地接纳每一个人。

81、当利益相关者持怀疑的眼光看你的时候,要么是你的诚信真有问题,要么是对方的问题。如果是前者,倘若出于故意,说明你的品行有问题;若是出于无心,你需要反思并尽快重建信誉,刻不容缓。如果是后者,倘若出于对方心理阴暗,你无需理会;若出于误会,你就用真相来消除。

82、【李嘉诚办公室里的三幅字】清朝儒将左宗棠: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宋朝禅宗无门禅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自己写的:求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

83、夜晚已经过去,太阳已经升起,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噩梦,晨风都会为我们抚平。那些已经逝去的生灵,是我们必须活着的原因,在这个速度的时代,天灾和人祸总是并行。是哪一只手制造了夜晚的。晾悚?生命之轻何以变得愈发不能承受?早晨醒来的人们,在继续上路的同时,要学会叩问!

84、苦乐中道。一般人不明白苦乐的真谛,而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然而感官的享乐来自外在,容易滋生副作用;文学创作固然能将心情宣泄,但是多情易被情伤;学问知识的获得,虽然能开拓视野,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也很容易流于邪慧、狂慧,不仅使自己受害,犹有甚者还会形成人类的灾难….

85、静总是暂时的。就像挂在古塔檐角下的铜铃,无风时它们只是一些古色古香的装饰物,一旦起风,它们便奏出美妙的音乐,似乎是诉说遥远悠长的古老故事。那些真诚睿智的心声,不会随世间尘土散失,它们会长久地在人心的海洋中引起共鸣。静,是一片爱意,一种坚毅,一种超然。(光潜)

86、【天天禅语】宁愿自己生病,也不愿伤害任何一条生命。每一个生命都珍爱自己的性命,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苦乐的感受,每一个生命都找求生存的平安,每一个生命都曾是我们的父母,每一个生命都是修行的助缘,每一个生命皆有如来佛性。祈请佛菩萨加持,愿我永具菩提心,愿您速证菩提果。

87、一日,行者行走山中,偶见一间草庐,颇为稀奇。推开柴扉,发现一披发长须的中年人闭目而坐。环顾四周,除了此人,草庐内空无一物,行者不禁好奇。出草庐,遇采药老农,问之,答日:那是一位僧人,来此闭关已两年有余。行者问:闭关期间有人照顾他吗?答:陪伴他的也就那间草庐啦。

88、【故事】山上庙里有座雕刻精美的佛像,前来拜佛的人络绎不绝。在山路上的石阶一开始抱怨:大家同是石头,凭什么我被人蹬来踩去,你却被人供在殿堂?佛像笑了:当年,您只挨六刀做了一方石阶,而我经历千刀万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形状。悟道】今天的坎坷,都是为自己的未来增添财富。

89、反季节蔬菜没味道,反季节儿童少了童真。现在的孩子成熟太早,回忆里会缺失童年的快乐。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熟,其实他们这么做是错的,但更大的错还不仅在父母,而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令人欣慰的是,在被速度催化的当下,也不乏少数的清醒者,他们已经开始追求返璞归真。

90、天亮了,你醒了,与其闭目回味昨夜梦境,不如静心聆听百鸟歌声。你会从歌声中听出一种感动、一种热烈、一种情思;你会从歌声中听出一种希冀、一种动力、一种豪迈。不管昨夜的梦境缠绵还是惊悚,都已成为过往,属于生命的收藏,此刻,你的责任就是出发,在朝霞指引的路上继续人生行程。

91、【佛心禅语】 我们的痛苦与快乐,高兴与悲伤,烦恼与智慧,富贵与贫穷,挫折与幸运,疾病与健康,都不来自于外在,既不是神仙赐予的,也不是魔鬼造成的,一切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犹如晚上沉睡时梦中所显现的境界一般,无论外在的显现与内在的感受,一切都由心中产生,由心而显现。

92、有明确的目标,人生才有坚定的方向。最不幸的是确定目标后,却不自 觉地偏离了航向,甚至与目标截然相悖。要想转化痛苦、达到目标,必须持 之以恒地透视自己的信念,并且以温柔的觉知来觉察我们一直想逃避的部 分。我们将发现痛苦和苦难并不是赛程的终点,更远的目标和更强的信念 才是。

93、【茶如人生】品味人生,总免不了所有感触,或长叹或欣然。过杯中茶叶看人生,仿佛人生就如同片片茶叶在杯中几经沉浮,于是古人便常常以茶为范,以茶载道,把道寓于品茶之中,使茶性与人性相通,茶品与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韵,构筑出淡泊谦与的意境。杯茶,品人生沉浮。常心,造万千世界。

94、光阴只方寸,却演绎着各种离奇的故事。世间有善便有恶,有晴便有雨。所以有种文字是生活的缩影,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禅,细读慢品,方知其中真味。这样的文字,是一粥一饭,一烟一火里,经过时间的打磨,世间的历练,以睿智之心沉淀下来的精华,是经得起重复咀嚼的文字,值得一读再读的。

95、【禅意人生】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不怒,百神与畅;不忧,心底清凉;不求,不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贪,富贵安康。

96、如果心中还有理想,如果灵魂渴望爱情,不妨早起,让朝霞坚定目标,让晨风伴你前行,让鸟鸣教你恋歌。翅膀剪出希望的云霓,脚步踏响精神的空谷,呼吸吹拂生命的枝头,请珍惜早晨的赐予,请记住早晨的示现。可以不必匆忙,但一定不要负重,放下郁积的不快,放飞崭新的愉悦,重启激情的人生。

97、不要指望别人都对你好,人家没有这个义务。要别人对你好,前提是你要对别人好。假如有了这个前提,别人依然不会对你好,那是别人的事情,你也没有必要纠结。如果你总是心存好心,乐善好施,即使得不到所有人的好,也能得到自己良心的好。良心需要修炼,就当对别人的好是你修炼必需的付出吧!

98、今日虚度,放纵一回。发现路远和路近是相对的,譬如去同一目的地,有两条道,一条距离远,一条距离近,走距离远的那条可能先到达。道理很简单,近的或堵车,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或正在修路,要求车辆绕行;而远的那条因为远,车辆稀少,路况也好,反而畅通无阻。由是观之,走捷径风险很大。

99、【人生三毒,贪、痴、嗔】贪,是三毒之首,人有贪念,就会去痴迷,如果喜欢的东西得不到,就会苦恼悲伤,是为痴;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与情绪。要除三毒,需要用戒、定、慧。精进持戒,时常得定,不因事物大起大落,要沉着稳定,能够忍耐,修习禅定,生起大智慧。